成语拼音:bù dòng shēng sè
成语解释:动:变动;声:说话的声音;色:脸色。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。形容镇静、沉着。也作“声色不动”、“不露声色”。
成语出处:宋 欧阳修《相州昼锦堂记》:“垂绅正笏,不动声色,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,可谓社稷之臣矣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在紧急情况下不改变声色
繁体字形:不動聲色
英文翻译:not to change one 's voice and expression because of emotion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哎哟,这“不动声色”的成语,到底咋用才算到位?咱举个栗子啊,比如老张开会时被同事当众质疑方案有问题,他愣是没红脸没拍桌,反而笑呵呵地接话:“您这角度挺新鲜,咱们回头单独聊细节。”你品,这波操作既没丢面子,又留足了解决问题的余地,这不就是职场版的不动声色嘛!
那有人可能要问:“这成语只能用在憋着火装淡定的场合吗?”嘿,格局打开!你看隔壁李婶发现儿子考试作弊,既没吼也没骂,第二天默默把《诚信故事集》放他书桌上。结果孩子主动认错,这招“以柔克刚”可比撕卷子高明多了——说白了,不动声色不是忍气吞声,而是给情绪装个缓冲带。
话说回来,为啥高手都爱玩这招?心理学有个说法叫“情绪延迟”,就像打麻将摸到臭牌还面不改色,对手就猜不透你的底牌。记得去年投标现场吗?竞争对手疯狂压价时,王总端着茶杯慢悠悠说:“价格确实重要,不过咱更看重二十年后的口碑。”这话一撂,甲方的眼神立马不一样了,您说这沉稳劲儿值不值千金?
不过依我看啊,现代人太容易“表情包化”了。遇到点事儿就炸毛或者丧脸,反倒把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浪费在情绪宣泄上。倒不如学学古人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”的气度,就像上周地铁故障,有个穿西装的大哥掏出电脑就地改PPT,周围人急得转圈,他却成了人群里最淡定的风景线。
最后唠叨句,这“不动声色”可不是教人当木头啊!它更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功心法,关键在把握火候。就像我姑妈发现姑父藏私房钱,既没拆穿也没冷战,反而在结婚纪念日送了本《家庭理财宝典》——您瞧瞧,这幽默中带着智慧的应对,可比直接撕破脸高明多了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