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sè bù dòng
成语解释:声:说话的声音;色:脸色;动:变动。不说话,不流露感情。形容神态非常镇静
成语出处: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五卷:“众人道是一番天样大、火样急的事,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闲,声色不动,化做一杯雪水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紧急情况下
繁体字形:聲色不動
英文翻译:stay calm and collected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提到“声色不动”,你可能会想到“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”。这个成语形容人遇到突发情况时,既不慌乱,也不流露情绪。比如有位同事突然在会议上推翻你的方案,你只是点点头说“我们再讨论”,接着继续推进议程,这种表现就是典型的“声色不动”。
为什么需要“不露情绪”?想象你在医院看到主治医师面对突发抢救:监护仪警报声大作,家属慌乱哭喊,但医生依然用稳定的语调下达指令。这种“不动声色”的背后,是专业素养的积累,更是对事态掌控力的体现。情绪像海浪,越用力压制反而越汹涌,真正的冷静源于对自身能力的笃定。
历史典故里的现代启示《世说新语》记载谢安下棋时接到淝水之战捷报,看完战报继续专注棋局。等客人追问才淡淡说:“小儿辈已破贼。”这种举重若轻的态度,放在今天就像创业者接到千万融资消息后,仍能心平气和准备下午的客户会议。真正重要的事,本就不需要靠夸张表情来证明。
日常场景中的修炼场上周在超市看到个教科书案例:小朋友把整排饮料碰倒,玻璃碴和液体流了满地。年轻妈妈既没尖叫也没训斥,蹲下来边收拾边教孩子:“下次要离货架远些对不对?”周围本想看热闹的顾客,反倒主动帮忙清理。很多时候,镇定自若的态度能像涟漪般扩散积极影响。
有人误以为“不动声色”是冷漠,其实恰相反。就像交响乐指挥从不跟着乐器声部手舞足蹈,却能精准调动每个音符。真正的情绪管理,是把精力聚焦在解决问题上。当同事因为项目延期急得跳脚时,那个默默调出应急预案并逐项安排的人,往往才是团队真正的定海神针。
在这个随时被各种信息轰炸的时代,保持适度的“钝感力”反而成了稀缺能力。下次遇到突发状况,不妨先做三次深呼吸,把注意力集中在“现在能做什么”而不是“应该表现什么”。毕竟,解决问题比表演情绪重要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