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ián
  • ér
  • gu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ián ér bù guì

成语解释:廉:廉洁;刿:割伤,刺伤。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。比喻为人廉正宽厚
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聘义》:“廉而不刿,义也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清廉

繁体字形:亷而不劌

英文翻译:incorrupt and generous

廉而不刿的意思

廉:1.廉洁:清廉。廉耻。2.(价钱)低;便宜:低廉。价廉物美。3.姓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刿:刺伤;割。

成语评论

廉而不刿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区物业经理老张,每次处理业主投诉都严格按照规定办事,但遇到特殊情况(比如独居老人晚交物业费),他会私下沟通延期,而不是直接开罚单。这种“坚守规则却不死板伤人”的做法,就是“廉而不刿”的典型体现。

有人可能会问:坚持原则和保持人情味矛盾吗?其实这正是成语的精妙之处。比如公司财务小王,发现同事报销单据有问题时,不会当众指责让对方难堪,而是单独说明制度要求,并帮忙重新整理票据。既维护了公司规定,又保护了同事的面子——原则的“刀刃”藏在柔软的处事方式里,反而更容易被接受。

再想想疫情期间的社区志愿者。他们严格检查健康码是“廉”,但看到不会操作手机的老人时,主动帮忙登记信息而不是粗暴驱赶,这就是“不刿”。这种智慧告诉我们:规则不是冷冰冰的墙,而是可以开窗透光的篱笆

我个人觉得,现代人容易陷入“非黑即白”的思维陷阱。就像邻居装修噪音超标,与其贴警告信激化矛盾,不如带着降噪耳塞当礼物去协商施工时间。很多时候,解决问题的钥匙不在规则手册里,而在换位思考中。这种带着温度的执行力,或许才是“廉而不刿”给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启示。

下次遇到需要坚持立场的场合时,不妨试试“三明治沟通法”:先肯定对方合理部分,再说明规则限制,最后提供替代方案。就像拒绝朋友借钱可以说:“你遇到困难找我说明信得过我,不过我的理财计划确实不允许,要不我们看看其他解决办法?”这样的表达方式,或许能让原则与温情真正并行不悖。

廉而不刿的造句

  1. 造句 方而不割;廉而不刿;直而不肆;光而不耀。老子 
  2. 造句 君子宽而不僈,廉而不刿,辨而不争,察而不激,直立而不胜,坚强而不暴。柔从而不流,恭敬谨慎而容,夫是谓至文。荀子 
  3. 造句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要耀。
  4. 造句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
  5. 造句 人之迷,其日固久,是以圣人方而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
  6. 造句 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。
  7. 造句 老江时评的风格给我的感觉,就像颜真卿的楷书,敦厚丰满而又入木三分,法度谨严而又廉而不刿,蔚然大家而又平易近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