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ì jiǎ fù nǔ
成语解释:丢弃铠甲,背起弓弩。形容战败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“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,不能拔也,弃甲负弩,战竦而却,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战争等
繁体字形:棄甲負弩
英文翻译:To abandon one's armour and defeat one's Crossbow
弃:1.放弃;扔掉:抛弃。舍弃。遗弃。弃权。弃之可惜。2.姓。
甲:1.天干的第一位。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一。2.第一;居第一位:甲级。桂林山水甲天下。3.动物身上有保护功用的硬壳:甲壳。指甲。4.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。用金属、皮革等制成:盔甲。装甲车。5.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。若干户为一甲,若干甲为一保。
负:1.背(bēi):负荆。负重。2.担负:负责任。身负重任。3.依仗;倚靠:负隅。负险固守。4.遭受:负伤。负屈。5.享有:久负盛名。6.亏欠;拖欠:负债。7.背弃;辜负:负约。忘恩负义。有负重托。8.失败(跟“胜”相对):胜负。负于客队。9.属性词。小于零的(跟“正”相对):负数。负号。10.姓。
弩: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:弩弓。
“弃甲负弩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和“弃甲曳兵”意思相近,都用来形容战败逃跑的狼狈模样。举个例子:“敌军在城下遭遇伏击,主将当场阵亡,士兵们吓得弃甲负弩,连滚带爬逃回营地。”这里既描绘了战场溃败的混乱,也暗示了失败方连武器都来不及收拾的仓皇。
你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‘负弩’而不是直接逃跑?”其实“负弩”指的是背着弓箭——古人作战时,弩箭既是武器也是重要物资。败军连护甲都扔了,却还背着弩箭逃跑,反而更显讽刺:“他们看似保留了反击工具,实则早已丧失斗志,连象征性的抵抗都不敢尝试。”
这个成语在现代也能活学活用。比如描述职场竞争:“市场部新方案刚推出就遭遇滑铁卢,团队像弃甲负弩的残兵,明明带着笔记本电脑却躲在会议室不敢见客户。”这种用法既保留了古语韵味,又让现代人秒懂那种“带着工具却不敢战斗”的矛盾状态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很多人会混淆“弃甲负弩”和“丢盔弃甲”。前者强调“背着武器逃跑”的荒诞感,后者则突出“完全舍弃”的决绝。就像下象棋时,有人会故意留个車在棋盘上迷惑对手,看似有后手实则准备认输——这种策略性溃败,或许正是“弃甲负弩”的精妙之处。
我在阅读历史时发现,古代兵书常强调“败而不溃”的重要性。真正高明的将领,即便撤退也会保持建制完整。而“弃甲负弩”描述的恰恰是反例:士兵们既想保命又舍不得装备,结果两者皆失。这种人性化的细节,让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图景突然变得鲜活起来。
下次遇到看似矛盾的选择困境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有时候果断舍弃某些负担,反而比拖着累赘前行更容易重整旗鼓。就像登山者遇到暴风雪,扔掉多余的物资轻装下撤,远比背着全套装备困在半山腰更明智。生活里的“弃甲”,未必都是懦弱的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