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iǎng
  • zhī
  • wéi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iǎng bù zhī yǐ wéi zhī

成语解释:不懂装懂。

成语出处:明 凌蒙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一卷:“都管强不知以为知,逐叶翻翻,一直翻到后面去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分句、谓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強不知以為知

英文翻译:I don't know

强不知以为知的意思

强:[qiáng]1.力量大(跟“弱”相对):强国。富强。身强体壮。工作能力强。2.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;坚强:要强。责任心强,工作就做得好。3.使用强力:强制。强渡。强占。强索财物。4.使强大或强壮:富国强兵。强身之道。5.优越;好(多用于比较):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强。6.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,表示略多于此数(跟“弱”相对):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%强。7.姓。[qiǎng]勉强:强迫。强笑。强辩。强不知以为知。[jiàng]强硬不屈;固执:倔强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”,智慧。

以:1.用;拿:以少胜多。晓之以理。赠以鲜花。2.依;按照:以次。以音序排列。3.因:何以知之?。不以人废言。4.表示目的:以广视听。以待时机。5.于;在(时间):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。6.跟“而”相同:城高以厚,地广以深。7.姓。8.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,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,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:以前。以上。三日以后。县级以上。长江以南。五千以内。二十岁以下。
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”,智慧。

成语评论

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?明明对某个领域一窍不通,却硬要摆出专家的姿态滔滔不绝。这种行为有个精准的成语形容——"强不知以为知"。比如公司开会讨论区块链技术时,刚入职的小张突然插话:"这个简单,不就是把数据存在链条上嘛",其实他连哈希算法是什么都不知道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总有人强不知以为知?观察发现,这种行为往往源于对"暴露无知"的恐惧。就像刚学做饭的新手,明明把糖当盐放了,还要梗着脖子说"这道菜就要甜咸结合才创新"。这种心态反而会阻碍真正的成长,毕竟承认"我不知道"才是学习的起点。

记得大学选修天文课时,教授讲了个生动例子:有人指着夜空中的金星说是人造卫星,还详细描述它的轨道参数。这种把猜测当事实的行为,就像给手机贴了防爆膜却声称能防子弹。知识领域的伪装就像纸糊的盔甲,遇到实际问题就会原形毕露。

这里有个值得思考的现象:越是知识渊博的人,越清楚自己的认知边界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"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"。这提醒我们,坦然面对未知不是弱点,反而是智慧的体现。就像拼图游戏,只有先看清缺失的部分,才能找到正确的拼块。
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警惕"强不知以为知"的陷阱。与其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个新概念就到处显摆,不如坦诚地说"这个我还需要学习"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超想象,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,远比假装全知更有价值。就像智能手机需要定期更新系统,我们的大脑也需要持续升级认知版本。

特别有意思的是,现代职场中"强不知以为知"有了新的表现形式。有人会把搜索引擎查到的碎片信息,不假思索地当作专业见解。这种行为就像用美颜相机拍证件照——看似完美无瑕,关键时刻却经不起检验。真正的知识积累需要系统学习,就像建造房屋要先打地基,不能直接用墙纸糊个空壳。

面对这个成语带来的启示,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:承认无知其实蕴含着巨大的成长机会。当我们在团队协作中遇到知识盲区时,与其勉强作答,不如邀请同事共同探讨。这种开放的态度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,就像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会诞生新的色彩。

最后想说,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远比维持"全知"的人设更有生命力。毕竟,知识的海洋没有边界,我们每个人都是永远在路上的探索者。正如登山者不会因为看到更多山峰而沮丧,反而会为发现的壮丽风景而欣喜,认知的拓展本身就是最美的旅程。

强不知以为知的造句

  1. 造句 不懂就虚心请教,千万不要强不知以为知。
  2. 造句 一个实事求是的人,决不会强不知以为知。
  3. 造句 韩将军这是强不知以为知矣!也罢,本先生这就一吐为快了。
  4. 造句 可笑今之学道者,一知半解,强不知以为知,连长生之门都没有摸到,眼目许大,不能识人。
  5. 造句 而最可怕可厌可笑的是明明无知却自以为什么都知道,强不知以为知,是一种愚蠢更是一种成事不足坏事有余的罪过。
  6. 造句 强不知以为知,马熊分明是有害动物,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倒行逆施,助纣为虐!
  7. 造句 强不知以为知,见骆驼说马背肿,只会是为智者笑。
  8. 造句 春亮立即屏住呼吸,停止咀嚼,面对父亲的强不知以为知,强笑着说道:“行了,爹,你就别不懂装懂了,明天我自个儿到县城金店鉴定真伪去。
  9. 造句 “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,不凭‘想当然’的推理来断定过去,力求历史的真实;遇到不确切的事,不惮其烦地老远一次次来信问我,不敢强不知以为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