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ù zhōng bù huǐ
成语解释:见“怙终不悛”。
成语出处:《续资治通鉴·宋神宗元丰二年》:“御史中丞李定言:知湖州苏轼……怙终不悔,狂悖之语日闻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怙終不悔
英文翻译:Never regret
怙:1.依靠;仗恃。2.坚持:怙恶不悛。
终:1.最后;末了(跟“始”相对):终点。告终。自始至终。2.指人死:临终(人将要死)。3.终归;到底:终将见效。终必成功。4.自始至终的整段时间:终日。终年。终生。终身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悔:1.觉悟到自己过去做得不对:后悔。悔过。2.古指灾祸。
你听说过"怙终不悔"这个成语吗?在《史记》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: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明明知道严刑峻法让百姓苦不堪言,却仍然坚持推行焚书坑儒的政策。就像现代某些企业领导,收到市场反馈说产品设计有问题,仍然固执己见坚持原有方案,结果导致销量持续下滑。这种明知有错却死不悔改的表现,就是典型的"怙终不悔"。
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这种状态呢?就像我们身边常见的情形:小明考前突击复习发现方法不对,但想着"都复习三天了",硬着头皮继续低效学习。其实这时候最明智的做法,就像手机系统更新提醒那样——当发现漏洞时及时打补丁,而不是假装没看见继续使用旧版本。
有人会问:固执己见和坚持原则怎么区分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容易明白了。老张坚持每天晨跑是健康习惯(原则),但感冒发烧还要坚持出门跑步就是固执(怙终不悔)。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,就像导航软件发现堵车会自动重新规划路线那样灵活。
在我的观察中发现,越是能力强的人越容易掉进这个陷阱。就像优秀的程序员可能过度依赖自己熟悉的代码框架,即使发现更优方案也不愿改变。这时候需要像智能手机的"低电量模式"提醒一样,给自己设置预警机制——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,主动寻求第三方视角的反馈。
改变这种状态其实有窍门。试想你在玩拼图时卡住了,与其盯着同一块拼图较劲,不如起身喝杯水换个角度再看。工作中遇到决策困境时,不妨试试"三天法则":把问题先放三天,期间收集不同意见,往往能发现原先忽视的盲点。这个过程就像给手机清理缓存,能释放新的思考空间。
最后想说,犯错本身不可怕,就像学骑自行车总会摔跤。真正重要的是保持"系统可升级"的心态,像APP版本迭代那样,每个错误都是优化升级的机会。毕竟,人生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永远正确,而在于我们始终保有自我更新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