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ér bù huǐ
成语解释:悔:悔恨,懊悔。就是死了也不懊悔。形容态度坚决
成语出处:唐·赵蕤《反经·是非》:“自与杀身成名,若季、路、仇、牧,死而不悔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态度坚决
繁体字形:死而不悔
英文翻译:To die without regret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悔:1.觉悟到自己过去做得不对:后悔。悔过。2.古指灾祸。
人们常说“死而不悔”,这四个字听起来沉重,但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?举个例子:战国时期的荆轲,明知刺杀秦王风险极大,却依然留下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的悲歌踏上征途。他为何能如此决绝?或许在他眼中,信义比生命更重。
有人问:“现代社会还有‘死而不悔’的人吗?”当然有。比如坚守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,面对未知病毒仍选择逆行。他们并非不怕死亡,而是相信自己的职责能守护更多人的生命。这种选择,本质上是对职业信念的极致忠诚。
换个角度看,普通人生活中也有“微缩版”的坚持。创业者押上全部积蓄追逐理想,艺术家为创作熬过无数个通宵——他们未必面临生死抉择,但同样在关键时刻选择了“不后悔”。这提醒我们:所谓“死而不悔”,核心在于对价值的认定超越了对代价的恐惧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盲目坚持可能变成固执。我曾见过有人为错误决定硬撑到底,最后人财两失。真正的“不悔”应当建立在清醒认知之上,就像登山者评估天气后才冲击顶峰。这让我想到:勇气与智慧的结合,或许才是这个成语在现代最恰当的表达方式。
当我们在十字路口犹豫时,不妨自问:十年后再看这个选择,是否会为今天的退缩遗憾?答案往往能帮我们穿透迷雾。毕竟,人生最深的懊悔,通常来自“本可以”却“未行动”。
最后想说的是,“死而不悔”不应被浪漫化。它更像是人生坐标系里的特殊标记,提醒我们在某些时刻需要超越本能的选择。就像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,尽管命运多舛,依然保持着拉车的尊严——这种精神层面的不屈服,或许比肉体层面的壮烈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