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bù huǐ gǎi
成语解释:到死也不追悔、改正。形容非常顽固。
成语出处:古华《芙蓉镇》第三章:“虽是吃后悔药可悲,但总比那些花岗岩脑壳至死不悔改的好得多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非常顽固
繁体字形:死不悔改
英文翻译:incorrigible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悔:1.觉悟到自己过去做得不对:后悔。悔过。2.古指灾祸。
改:1.改变;更改:改口。改名。改朝换代。几年之间,家乡完全改了样子了。2.修改:改文章。这扇门太大,得往小里改一改。3.改正:改邪归正。有错误一定要改。4.姓。
生活中总能遇到这样的人——明明犯了错却固执己见,这种情况用"死不悔改"形容再贴切不过。比如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张,把客户数据统计表弄丢后,不仅不承认操作失误,反而反复强调"系统可能自动清除了"。同事善意提醒时,他竟说:"我做事向来靠谱,肯定是电脑中病毒了。"
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有些人明知有错还不愿改正?心理学研究发现,这往往源于自我保护机制。就像邻居王阿姨总把剩菜放冰箱半个月,儿女劝她注意食品安全时,她反而理直气壮:"我吃了几十年都没事!"这种反应看似不可理喻,实则是害怕承认错误会动摇自我价值感。
再举个历史典故。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推行新政时,面对诸多政策漏洞仍坚持"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",这种执着固然令人钦佩,但过度坚持就变成了"死不悔改"。现代职场中,某个产品经理坚持推广市场反馈极差的新功能,结果导致用户流失,正是当代版的教训。
有趣的是,移动互联网时代放大了这种现象。刷短视频时常见评论区里的"杠精",即便被事实数据打脸,仍要搬出"我朋友说…"之类的说辞。这让我想起老家茶馆里的棋友老李,下错棋后总要找借口:"刚才太阳晃眼睛了",引得众人哄笑却从不改棋风。
换个角度看,固执未必全是坏事。科学家正是凭着对假设的坚持才推动技术进步。但关键在于能否区分执着与偏执。就像我写代码时曾坚持某个算法三个月,直到项目deadline前才在同事劝说下转换思路,结果发现新方案效率提升60%。这次经历教会我:保持开放心态比证明自己正确更重要。
观察街角的修车师傅老周很有意思。他年轻时修坏发动机死不认账丢了工作,如今却常劝学徒:"螺丝拧反了不怕,怕的是用锤子硬砸"。这个转变说明,真正智慧的人懂得把面子放在成长之后。或许,"死不悔改"的反面不是软弱妥协,而是保留修正错误的勇气。
最近重读《资治通鉴》,发现历代王朝衰亡多与统治者固执己见有关。这让我联想到现代企业管理,那些设立"反对派小组"的公司往往更具生命力。就像朋友所在科技公司有个"挑刺委员会",专门给决策找漏洞,这种机制有效避免了团队陷入集体固执。
最后说个温暖的故事。小区门口卖早点的刘叔,以前算错钱从不认账。自从孙子教会他用计算器后,现在找错钱都会主动补上,还自嘲"老算盘打不响新物价"。你看,改变从来都不晚,关键是要给自己留扇心门。毕竟,承认错误的勇气,有时比完美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