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én
  • zhī
  • wē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í rén zhī wēi

成语解释:急:着急;危:危急。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

成语出处:《新五代史·刘守光传》:“公三晋贤士,独不急人之危乎?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帮人解决困难

繁体字形:急人之危

英文翻译:Urgent danger

急人之危的意思

急:1.急躁;着急:急性子。急着赶路。2.使着急:眼看要开演了,小王还不来,真急人。3.匆促;迅速。与“缓”相对:急促。水流很急。4.迫切;情况严重:急事。情况紧急。5.紧急严重的事情:救急。当务之急。6.热心做;热心帮助:急公好义。急人之难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危:1.危险;不安全(跟“安”相对):危急。危难。转危为安。居安思危。2.使处于危险境地;损害:危害。危及。3.指人快要死:临危。病危。4.高;高耸:危冠。危樯。危楼。5.端正;正直:正襟危坐。6.二十八宿之一。7.姓。

成语评论

急人之危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矛盾,究竟是什么意思?让我们先拆开来看。“急”是着急、急于行动,“人之危”指他人遇到的困难。合起来其实是指“急于帮助处于危难中的人”,和另一个容易混淆的成语“趁人之危”完全相反——后者是落井下石,前者是雪中送炭。

举个例子:邻居张阿姨突然中风倒地,王叔立刻放下手里的菜篮子,一边拨打120一边给她做急救,直到救护车来。这种毫不犹豫救助他人的行为,正是“急人之危”的生动写照。你看,成语不是非得用在宏大场景,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普通的助人为乐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危”字。比如同事感冒了帮忙带药是助人为乐,但若是有人突发心脏病,你冲上前做心肺复苏,这时候用“急人之危”就更贴切——危险程度和紧迫性完全不同。

记得去年台风天,我们小区地下车库进水,几个年轻人自发组织用沙袋堵住入口。他们浑身湿透忙到凌晨,这种自发的危机应对让我想到,现代社会的“急人之危”其实更多体现在集体互助上。当灾难发生时,总有人会挺身而出,这或许是人类文明最动人的底色。

不过有个现象值得思考:现在刷短视频经常看到“老人摔倒该不该扶”的争论。这背后反映的,其实是社会信任度对“急人之危”行为的影响。我的个人观点是,保持善意的同时也要学会自我保护,比如在施救前先录像或找见证人,这样既能践行美德,又避免陷入纠纷。

再举个职场中的例子。项目组赶deadline时,小李主动留下来帮生病的同事完成报表,结果自己加班到深夜。主管在晨会上特别表扬他“急人之危”,这个用法就比简单说“乐于助人”更有分量,既肯定了他的及时援助,也暗示了当时情况的紧迫性。

语言就像活水,成语也要与时俱进。现在有些网络语境里,“急人之危”偶尔被误用成形容“着急解决自己的危机”,这提醒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。毕竟语言是桥梁,准确使用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。

最后留个开放性问题:当帮助他人可能危及自身时,该如何平衡利他与自保?这或许没有标准答案,但每次选择都在定义我们是什么样的人。就像那个暴雨中为陌生人撑伞的身影,衣服湿了,心却是暖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