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ián
  • zhī
  • xi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ián bù zhī xiū

成语解释:见“恬不知耻”。

成语出处:清·王韬《凇隐漫录·冯佩伯》:“特不解当时妇女,何以恬不知羞,岂真叔宝全无心肝者哉?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不要脸

繁体字形:恬不知羞

英文翻译:be devoid of any sense of shame

恬不知羞的意思

恬:1.安静:恬适。2.毫不动心;安然;不在乎:恬不知耻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”,智慧。

羞:1.害臊;难为情:害羞。2.使难为情:你别羞我了。3.耻辱:羞耻。4.感到耻辱:羞与为伍。5.同“”。

成语评论

什么是"恬不知羞"?简单说就是脸皮厚到让人惊讶,连基本的羞耻感都丢了。比如邻居大妈总爱炫耀自家儿子考倒数第一,还能笑呵呵说"至少他没作弊",这种理直气壮的态度就是典型例子。

为什么有人会恬不知羞?仔细观察会发现,这往往和自我保护机制有关。就像那位在公交车上抢座位的阿姨,面对全车人异样眼光还振振有词:"我年纪大就该坐着",其实是用强词夺理来掩盖内心的不安。这时候的厚脸皮,倒像是一副自我安慰的盔甲。

工作中遇到恬不知羞的同事怎么办?见过最绝的例子是小张,方案写砸了还跟领导邀功:"虽然结果不理想,但我的创意绝对新颖"。这种把失败包装成特色的本事,倒让人哭笑不得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心态在高压职场里,某种程度上也算生存智慧。

网络时代的"恬不知羞"现象更值得玩味。直播博主假吃30碗面被揭穿,第二天换个账号继续演;抄袭的网文作者被实锤,反而怒怼读者"不懂艺术"。这些案例里,厚脸皮已经演变成流量密码,折射出当代社会某种畸形的价值观。

我总觉得,恬不知羞就像面哈哈镜,照出人性中复杂的褶皱。它既是弱者的盾牌,也是投机者的武器。但真正有趣的是,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"假装不尴尬"的时刻——比如发错消息后硬说是测试对方注意力,这种无伤大雅的厚脸皮,倒成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。

恬不知羞成为普遍现象时,或许该换个角度思考:与其苛责他人脸皮厚,不如看看环境给了多少生存空间。就像在全是荆棘的丛林里,长出厚实树皮反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。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树皮有多厚,而在于我们是否在培育更适合树木生长的土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