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g huáng wàn zhuàng
成语解释:惊惶:害怕;万状:各种样子,表示程度极深。形容害怕到了极点。
成语出处:宋 陈亮《谢杨解元启》:“忧患百罹而未艾,惊惶万状而莫支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用于恐惧时
繁体字形:驚惶萬狀
英文翻译:be convulsed with fear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惶:恐惧:惶恐。惊惶。
万:[wàn]1.数目。十个一千。2.比喻很多:万众。万般。3.副词。极;很;绝对:万没想到。万不得已。[mò]〔万俟〕复姓。俟(qí)。
状:1.形状;样子:状态。奇形怪状。2.情况:状况。病状。罪状。3.陈述或描摹:状语。不可名状。4.陈述事件或记载事迹的文字:供状。行状。5.指诉状:状纸。告状。6.褒奖、委任等文件:奖状。委任状。
“惊惶万状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老张半夜听见厨房传来碗碟碎裂声,蹑手蹑脚过去一看,发现是自家橘猫打翻了调料罐,此刻正浑身炸毛、瞳孔放大,尾巴像鸡毛掸子似的竖着——活脱脱演绎了什么叫“惊惶万状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状态和普通害怕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万状”二字。就像刚入职场的实习生搞砸了汇报文件,不仅手心冒汗、说话结巴,连PPT翻页笔都在颤抖,这种多重身体反应叠加的窘态,才真正符合成语的夸张表达效果。
换个生活场景想想:小区突然停电时,电梯里的王阿姨瞬间爆发的尖叫声,配合着手机电筒乱晃的光束,还有急促拍打电梯门的声响——这些细节群像是不是比单纯说“她很害怕”更有画面感?这正是成语的独特魅力,四个字就能激活读者的五感记忆。
值得注意的误区是,这个成语不适合形容慢性焦虑。比如备考三个月的学生,虽然压力大但状态稳定,用“寝食难安”更合适。只有当突发事件引发全身性应激反应,像踩到树枝误以为遇到毒蛇的徒步者,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瞬间,才是“惊惶万状”的最佳注解。
个人认为,在短视频时代这个成语有了新生命。就像直播博主遭遇设备故障时的手忙脚乱,观众看着既心疼又好笑的状态,如果用“惊惶万状”来形容,既准确又自带幽默效果。语言就是这样,老树发新芽才能永葆活力。
下次想描写人物失态场景时,不妨先观察当事人的肢体语言是否丰富到“万状”级别。毕竟在真实生活中,我们的恐惧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,就像打翻的调色盘,总在无意间混合出意想不到的情绪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