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g huáng shī sè
成语解释: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。
成语出处:元 孔齐《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》:“司徒称名大呼,以手触扃。从官偕至者,动以百骑,惊惶失色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人很惊恐
繁体字形:驚惶失色
英文翻译:stand aghast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惶:恐惧:惶恐。惊惶。
失:1.丢掉:遗失。丧失。2.找不着:迷失路径。3.违背:失信。失约。4.没有把握住:失手。失足。5.没有达到目的:失意。失望。6.改变常态:失色。失神。7.错误:过失。千虑一失。
色:[sè]1.颜色:红色。绿色。2.脸上的表情:喜形于色。色厉内荏。3.情景;景象:景色。荷塘月色。4.种类:各色货品。花色齐全。5.质量:成色。足色。6.情欲。7.妇女的美好容貌:姿色。色艺双绝。[shǎi]同“色(sè)”。用于一些口语词,如“落(lào)色”“捎(shào)色”等。
“惊惶失色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办公室里突然响起火警警报,原本正在打字的同事小王“噌”地从椅子上弹起来,文件散落一地,整张脸煞白得像刷了层白漆。这时候你就能说:“听到警报声,小王惊惶失色,连水杯都打翻了。”
这个成语和单纯的“害怕”有什么区别呢?去年社区地震演习时,张阿姨抱着猫躲在桌下瑟瑟发抖,但还知道用坐垫护住头部。这种情形更适合用“惊慌失措”。而“惊惶失色”更强调肉眼可见的惊恐状态——就像上周老李在停车场撞见熊孩子划他新车时,整个人僵在原地,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,那副模样完全配得上“惊惶失色”四个字。
可能有人会问:“现在生活这么安稳,这个成语还有用武之地吗?”其实在考场里就能找到答案。记得初中会考那天,监考老师刚说完“现在发卷”,坐我前排的男生突然发现没带2B铅笔,瞬间血色从脸上褪去,手指死死抠住桌角——这就是当代学生版的惊惶失色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像面照妖镜,能照出人在极端压力下的真实反应。但要注意使用分寸,毕竟现代社会真正的生死时刻并不多见。就像上周邻居家狗子走失,主人虽然着急,但若用“惊惶失色”来形容就略显夸张了,用“心急如焚”会更贴切。
当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角色遭遇突发事件时的特写镜头,那些瞳孔放大、呼吸急促的画面,其实就是“惊惶失色”的视觉化呈现。不过生活不是电视剧,遇到突发状况时,保持镇定远比成语描述的状态更有实际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