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g hún duó pò
成语解释:形容使人感受很深,震动很大。
成语出处: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,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,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声势等
繁体字形:驚魂奪魄
英文翻译:be frightened out of one 's wits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魂:1.指精神或情绪:梦魂萦绕。神魂颠倒。2.特指崇高的精神:国魂。民族魂。3.泛指事物的人格化精神:花魂。诗魂。
夺:1.强取;抢:掠夺。巧取豪夺。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。强词夺理。2.争先取到:夺冠。夺红旗。3.胜过;压倒:巧夺天工。先声夺人。4.使失去:剥夺。褫夺。5.失去:勿夺农时。6.作决定:定夺。裁夺。7.(文字)脱漏:讹夺。
魄:1.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:魂魄。2.魄力或精力:气魄。体魄。
“惊魂夺魄”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?举个例子:深夜独自看恐怖片时,突然屏幕里跳出一张扭曲的人脸,吓得人浑身一激灵,这大概就是“惊魂夺魄”的真实体验了。
为什么这个词能准确传递出强烈情绪?关键在于它同时调动了感官和心理的双重冲击。比如登山者遭遇雪崩的瞬间,碎石轰鸣着从头顶倾泻而下,那种生死一线的压迫感,用“惊魂夺魄”形容再贴切不过。
有人问:这个词只能用在危险场景吗?其实不然。去年看杂技表演,演员在30米高空完成三周空翻时,全场观众屏住呼吸的场面,同样配得上“惊魂夺魄”的形容——危险与美感交织的震撼,往往更令人难忘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正在被短视频时代重新激活。那些跳伞第一视角、极限运动特写镜头,本质上都在制造“惊魂夺魄”的视觉效果。不过要注意分寸,像地铁里突然有人摔倒这种日常惊吓,用这个词就显得夸张了。
如何判断使用场景是否合适?记住两个标尺:一是事件本身的冲击强度,二是对当事人心理的持续影响。比如车祸现场的目击者三天后仍会噩梦连连,这种后劲十足的经历才真正符合“惊魂夺魄”的定义。
语言就像变色龙,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会呈现新面貌。现在说某部电影的3D特效“惊魂夺魄”,可能带着褒奖的意味。这提醒我们:成语的生命力,恰恰在于它能随着人类体验的进化而不断焕发新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