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ǒu bù yìng xīn
成语解释:应:符合。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。
成语出处: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八卷:“官人,你昨夜恁般说,却又口不应心,做下那事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口不應心
英文翻译:profess one thing, but mean another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应:[yìng]1.回答或随声相和:应答。呼应。应对(答对)。应和(hè)。答应。喊他不应。应承。反应(a.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,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;b.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;c.回响,反响)。2.接受,允许,答应要求:应邀。应聘。应考。3.顺合,适合:顺应。适应。应机。应景。应时。应用文。4.对待:应付。应变。应酬。[yīng]1.该,当,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:应当。应该。应分(fèn)。应有尽有。2.随,即:“桓督诸将周旋赴讨,应皆平定”。3.姓。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朋友兴冲冲给你看新买的衣服,你嘴上夸着"真好看",心里却觉得像套了块花窗帘?这就是典型的"口不应心"。比如同事问你对新方案的意见,明明发现漏洞百出,嘴上却说"挺好的",手指却把文件捏出了折痕。
为什么人们总说违心话呢?上周同学聚会时,小王眉飞色舞讲着创业计划,大家碰杯喊着"肯定成功",可散场后却都在摇头。这种集体性的心口不一,其实是成年人的社交保护色——既不想泼冷水,又怕说真话伤感情。就像吃火锅时被辣得冒汗,还要强撑着说"不辣,过瘾",生怕扫了大家的兴致。
有意思的是,某些场合的"口不应心"反而透着温情。奶奶把红烧肉推到你碗里说"我吃腻了",其实是想把最好的留给你;父母视频时说"别总往家跑",挂断后却数着日历盼团圆。这些甜蜜的谎言就像包着糖衣的药丸,苦涩里藏着关爱。
在我看来,完全的直言不讳就像不带伞闯雷阵雨,既淋湿自己又可能劈着别人。但若长期心口相悖,就像穿着不合脚的鞋走路,迟早会磨出血泡。去年部门搞匿名反馈,我硬着头皮写了真实意见,结果促成了弹性打卡制度。这个经历让我明白:真诚需要智慧的外交,就像品茶要懂水温,关键在时机的把握。
下次当话到嘴边又拐弯时,不妨想想那个古老的寓言:说真话的孩子揭穿了皇帝的新装,但要是换作现代职场,或许他会先给陛下递件外套。在真实与圆融的天平上,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