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ǎ bào bù píng
成语解释:在双方争执中;主动介入;帮助受到欺压的人;打击实施强暴者。
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45回:“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?气的我只要替平儿打抱不平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,指为人出头
繁体字形:打抱不平
英文翻译:take up the cudgels for the injured party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抱:1.用手臂围住:母亲抱着孩子。2.初次得到(儿子或孙子):听说你抱孙子了。3.抱养(孩子):这孩子是抱的,不是她生的。4.结合在一起:大家抱成团,就会有力量。5.心里存着(想法、意见等):青年人都抱着远大的理想。对他的这种决定,许多人抱有看法。6.表示两臂合围的量:一抱草。两抱粗的大树。7.孵(卵成雏):抱小鸡儿。抱窝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平:1.表面没有高低凹凸,不倾斜:平坦。马路很平。把纸铺平了。2.使平:平了三亩地。把沟平了种庄稼。3.两相比较没有高低、先后;不相上下:平辈。平列。平局。平起平坐。这场球赛双方打平了。4.达到相同的高度:平槽。平了世界记录。5.平均;公平:平分。持平之论。6.安定:风平浪静。心平气和。7.用武力镇压;平定:平叛。平乱。8.抑止(怒气):你先把气平下去再说。9.经常的;普通的:平时。平淡。10.姓。
哎呦喂,说到“打抱不平”这个成语,大家是不是立马想到武侠片里的大侠?说白了,这就是形容看见不公平的事,二话不说就冲上去帮忙的劲儿。比如老张在菜市场看到小贩欺负老人,直接站出来理论:“这事儿咱得掰扯清楚,不能让人吃亏!”你瞧,这就是典型的打抱不平。
这时候有人可能想问:“打抱不平非得动手才算吗?”嘿,这问题问得好!其实啊,核心是“主持公道”,方式可灵活得很。比如同事被领导冤枉,你私下帮忙收集证据证明清白;或者同学被校园霸凌,你主动找老师沟通——这些不拔刀也能算打抱不平嘛!
要说为啥人们爱干这事儿,我琢磨着跟骨子里的正义感脱不开关系。古人说“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”,现代人虽然不随身带刀了,但看到老人摔倒敢去扶、见到插队敢制止的,不都是这种精神的延续?你别说,这种“多管闲事”的劲头,恰恰是咱社会特别需要的黏合剂。
不过话说回来,打抱不平也得讲究方法。以前听邻居讲他年轻时的糗事:二十年前见人偷钱包,他一个飞扑把人按倒,结果小偷是同伙三人...最后还是巡逻民警解的围。这事儿给我提了个醒:见义勇为固然好,但先保证自身安全,报警、留证据、找帮手这些现代手段,可比单枪匹马聪明多啦!
依我看呐,现在打抱不平早就不限于现实场景了。就像最近那个帮外卖小哥维权的网红,拍视频曝光平台算法不合理,引发几千万人关注。这种用新媒体发声的方式,不正是数字时代的打抱不平?所以说啊,只要心里揣着公道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
下次再遇到需要打抱不平的事,不妨先深呼吸三秒钟。想想怎么既解决问题又不把自己搭进去,毕竟咱要当聪明的热心肠,对吧?社会这锅汤要熬得香,靠的就是大伙儿这点恰到好处的“多管闲事”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