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ē rén zhī duǎn
成语解释:将别人的短处揭露出来,公之于众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为人
繁体字形:揭人之短
英文翻译:Expose people's shortcomings
揭:[jiē]1.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,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:揭锅。揭幕。2.使隐瞒的事物显露:揭露。揭发。揭底。揭穿。揭短。揭晓。3.高举:揭竿而起。4.标示:揭橥(zhū)(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,引申为标志。亦作“揭著”)。揭示。5.扛,持。6.姓。[qì]提起衣裳:揭衣涉水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短:1.两端之间的距离小(跟“长”相对)。a)指空间:短刀。裤子裁短了。b)指时间:短期。夏季昼长夜短。2.缺少;欠:理短。缺斤短两。别人都来了,就短他一个人了。短你三块钱。3.缺点:取长补短。说长道短。揭短儿。护短。
“揭人之短”这四个字听起来有点刺耳,但生活中确实常遇到类似场景。比如同事聚餐时,有人突然说:“小王你上次报表算错数被领导骂了吧?”这就是典型的“当面锣对面鼓”——既指出了问题,又让对方下不来台。
有个成语叫“揭人疮疤”,形象得就像撕开结痂的伤口。比如邻居见面寒暄:“听说你儿子今年又没考上重点中学?”这话看似关心,实则把别人的遗憾当谈资。这类行为常源于两种心态:要么想通过对比获得优越感,要么试图转移自身不足的注意力。
为何人们热衷于揭短?背后藏着微妙的社会心理。就像“哪壶不开提哪壶”这个俗语,本质上是通过制造他人尴尬来确立自身位置。有次我在社区活动中,亲眼见到两位阿姨聊天:“张姐你家阳台堆的废品该清理了吧?物业说再不收拾要罚款了。”被点破的当事人顿时面红耳赤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有些揭短其实是变相提醒。就像成语“忠言逆耳”,关键要看出发点是否善意。记得刚工作时,前辈曾当众指出我方案中的漏洞,当时觉得难堪,但事后反而感激他的直言。这让我明白:表达方式比内容更重要,带着建设性的批评和纯粹揭短有本质区别。
个人认为,与其盯着别人的缺陷,不如多关注共同进步的可能。就像老话说的“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”,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,何不把精力放在取长补短上?毕竟,真正的情商不在于指出别人摔过多少跤,而在于能伸手扶一把正在跌倒的人。
下次遇到想揭人短处的情况,不妨试试“三秒法则”:先停顿三秒,把即将出口的话在脑子里转个弯。你会发现,很多尖锐言语经这片刻缓冲,完全可以转化为更温暖的表达。毕竟,给人留体面,就是给自己积福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