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āo
  • rén
  • zhā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āo rén yī zhāo

成语解释:着:下棋时走一步。指比其他人高明一点

成语出处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56回:“这两人会托外国人递条子,他的见解已经高人一着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口语

繁体字形:高人一着

英文翻译:A master

高人一着的意思
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着:[zhe]1.表示动作的持续:他打着红旗在前面走。他们正谈着话呢。2.表示状态的持续:大门敞着。茶几上放着一瓶花。3.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,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:你听着。步子大着点儿。快着点儿写。手可要轻着点儿。4.加在某些动词后面,使变成介词:顺着。沿着。朝着。照着。为着。[zhuó]1.穿(衣):穿着。吃着不尽。2.接触;挨上:附着。着陆。不着边际。3.使接触别的事物;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:着笔。着眼。着手。着色。着墨。不着痕迹。4.着落:寻找无着。5.公文用语,表示命令的口气:着即施行。[zháo]1.接触;挨上: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。2.感受;受到:着风。着凉。3.燃烧,也指灯发光(跟“灭”相对):炉子着得很旺。天黑了,路灯都着了。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:睡着了。打着了。猜着了。5.入睡:一上床就着了。[zhāo]1.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:高着儿。支着儿。2.同“招3”4.放;搁进去:着点儿盐。5.用于应答,表示同意:这话着哇!。着,咱们就这么办!

成语评论

高人一着”常用来形容某人在能力或策略上比他人更胜一筹。比如,公司开会讨论产品方案时,老张总能提出兼顾成本与用户体验的优化建议,同事私下感叹:“老张这人,确实是高人一着。”这种评价背后,往往藏着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对细节的敏锐观察。

有人问:“高人一着是天生的吗?”其实不然。比如新手厨师小刘,每天记录不同火候对食材的影响,三个月后竟能精准判断菜品出锅时间,连师傅都夸他“悟性高”。这种“高”更多来自持续实践与反思,而非单纯天赋。

有趣的是,高人一着未必意味着全面碾压。我曾见过团队里技术最强的程序员主动向新人学习运营思维,他说:“我的代码写得快,但用户需求分析始终是短板。”这说明真正的“高”可能在于认清自身局限,并主动补足——这种开放心态反而让人走得更远。

另一个常见误解是“高人一着必须时刻领先”。实际上,疫情期间某餐饮店老板暂停堂食业务,转而开发半成品菜包,看似退后一步,却开辟了新市场。这提醒我们:有时候,主动调整节奏比盲目冲刺更重要。

观察身边案例会发现,高人一着的关键往往在于“选择做什么”而非“做多少”。邻居王阿姨总能把阳台小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,秘诀竟是每天只专注解决一个问题:今天调整光照,明天改良土壤。这种聚焦式进步,比同时折腾七八个方向有效得多。

最后要强调的是,追求“高人一着”不该成为负担。就像登山时,有人选择轻装简行,有人携带专业装备——重点不在比较装备优劣,而在享受攀登过程。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持续成长而非超越他人时,反而更容易在某天回头发现:自己早已站在了更高的山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