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áng guān xiù shǒu
成语解释:把手笼在袖子里在旁观看。比喻置身事外,不过问也不协助
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福州清仁王坚老疏》:“勇退激流,虽具衲子参寻之眼;旁观袖手,要非邦人向慕之诚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不过问
繁体字形:旁觀袖手
英文翻译:Watch and let go
旁:[páng]1.左右两侧:旁边。旁侧。旁门。旁出。旁听。旁若无人。2.其他,另外:旁人。旁的话。触类旁通。责无旁贷。旁证。旁白(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)。旁落。3.广,广泛:旁征博引。4.邪、偏:旁门左道。5.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:偏旁。竖心旁儿。[bàng]古同“傍”,靠。
观:[guān]1.看:观看。走马观花。坐井观天。2.景象或样子:奇观。改观。3.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:乐观。悲观。世界观。[guàn]1.道教的庙宇:道观。白云观。2.(Guàn)姓。
袖:1.袖子:袖口。短袖儿。2.藏在袖子里:袖着手。袖手旁观。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想象一下:教室里两个同学因琐事争执,眼看就要动手。周围的同学却只是远远站着,既不劝架也不报告老师。这时候,"旁观袖手"的场景就真实发生了。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介入?其实很多时候,人们担心惹麻烦上身,或是觉得"与我无关",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"旁观者效应"。
再比如公司茶水间,小李发现饮水机漏水已经三天了。每个经过的同事都绕道而行,却没人主动报修或清理。当被问起时,大家异口同声:"我以为别人会处理"。这种集体性的不作为,恰恰印证了"旁观袖手"的普遍性——当责任分散到群体中时,个人更容易选择明哲保身。
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场景:小区健身器材损坏,明明每个路过的居民都受影响,但整整半个月无人维修。直到物业巡查发现,才得到解决。这让我想到:有时候主动跨出第一步的人,往往能打破"旁观者困局"。就像上周邻居王阿姨主动联系物业,第二天维修工就上门了。
有人可能会疑惑:遇到危险情况也要冒险干预吗?这里需要区分情况。如果是专业救援范畴,比如火灾或溺水,普通人的贸然行动可能适得其反。但多数日常场景中,一个电话、一句提醒、一次举手之劳,往往就能化解问题。关键是要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培养责任意识。
有趣的是,旁观袖手现象也有其进化根源。远古时期,人类面对猛兽时,保持静默观察往往是生存策略。但在现代文明社会,这种本能有时会成为阻碍协作的枷锁。我注意到,在志愿者团体或紧急救援队中,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更容易突破这种心理障碍。
甚至在国际层面,某些国家面对他国危机时的暧昧态度,本质上也是放大版的"旁观袖手"。这提醒我们: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,都需要建立更清晰的责任认知体系。就像环保行动中常说的:不要问谁该负责,而要问"我能做什么"。
最近看到个暖心案例:公交车上老人突然晕倒,原本静默的乘客们突然活跃起来——有人拨打120,有人递矿泉水,还有学过急救的白领主动施救。这个转变说明,当有人率先行动时,"旁观者效应"就会被打破,善意就像多米诺骨牌般传递开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