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āng jú zhě mí,páng guān zhě qīng
成语解释:当局者:下棋的人;旁观者:看棋的人。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,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。
成语出处:《新唐书 元澹传》:“当局称迷,傍观必审,何所谓疑而不申列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
英文翻译:A spectator is a spectator
当:[dāng]1.担任:他当组长。2.承担:敢作敢当。3.主持:当家。4.相称:旗鼓相当(比喻实力相等)。5.应该:理当如此。6.介词。1.组成时间短语,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:当我到家时,他已经走了。正当大家吃饭的时候,他回来了。2.组成处所短语,表示事件发生的处所:当众出丑。当着大家的面把话讲清楚。7.阻挡:人民军队,锐不可当。8.拟声词。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:丁丁当当。9.抵得上;等于:一以当十。[dàng]1.合适:处理得当。3.以为:我当你走了。4.当作:别把我当客人看待。5.指事情发生的(时间):当年。6.向当铺抵押实物借钱:把金表拿去当了。7.抵押在当铺里的实物:赎当。
局:1.棋盘:棋局。2.棋类等比赛:开局。对局。当局者迷。3.棋类等比赛的形势或结局:胜局。平局。和局。4.下棋或其他比赛一次叫一局:下了一局棋。5.形势;情况;处境:结局。战局。顾全大局。6.人的器量:局量。局度。7.称某些聚会:饭局。赌局。8.圈套:骗局。9.拘束:局促。局限。10.姓。11.某些商店的名称:书局。
者:1.用在形容词、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、动词性词组后面,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:强者。老者。作者。读者。胜利者。未渡者。卖柑者。符合标准者。2.用在某某工作、某某主义后面,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:文艺工作者。共产主义者。3.用在“二、三”等数词和“前、后”等方位词后面,指上文所说的事物:前者。后者。二者必居其一。两者缺一不可。4.用在词、词组、分句后面表示停顿:风者,空气流动而成。5.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(多见于早期白话):路上小心在意者!6.姓。7.指示代词。义同“这”(多见于早期白话):者番。者边。
迷:1.辨认不清:迷路。迷失方向。2.失去知觉:昏迷。3.对某一事项过于喜爱,情不自主:入迷。迷恋。4.使沉醉;使昏乱:月色迷人。财迷心窍。5.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:球迷。棋迷。
旁:[páng]1.左右两侧:旁边。旁侧。旁门。旁出。旁听。旁若无人。2.其他,另外:旁人。旁的话。触类旁通。责无旁贷。旁证。旁白(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)。旁落。3.广,广泛:旁征博引。4.邪、偏:旁门左道。5.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:偏旁。竖心旁儿。[bàng]古同“傍”,靠。
观:[guān]1.看:观看。走马观花。坐井观天。2.景象或样子:奇观。改观。3.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:乐观。悲观。世界观。[guàn]1.道教的庙宇:道观。白云观。2.(Guàn)姓。
者:1.用在形容词、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、动词性词组后面,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:强者。老者。作者。读者。胜利者。未渡者。卖柑者。符合标准者。2.用在某某工作、某某主义后面,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:文艺工作者。共产主义者。3.用在“二、三”等数词和“前、后”等方位词后面,指上文所说的事物:前者。后者。二者必居其一。两者缺一不可。4.用在词、词组、分句后面表示停顿:风者,空气流动而成。5.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(多见于早期白话):路上小心在意者!6.姓。7.指示代词。义同“这”(多见于早期白话):者番。者边。
清:1.洁净;清澄。与“浊”相对:清波。2.清楚;明白:分清敌我。说清道理。3.查点:清仓。4.寂静:清幽。5.尽;完;一点不留:清除。6.不贪污:清廉。7.朝代名(1644—1911)。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1616年(明万历四十四年)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。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。1644年明亡,清世祖爱新觉罗·福临入关,定都北京,逐步统一全国。1911年(清宣统三年)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,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。
哟!大伙儿听说过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这成语吧?举个栗子啊:小明和小红为了项目方案吵得脸红脖子粗,都觉得对方不靠谱。这时候路过的老王瞅了一眼,一拍大腿:“你俩的方案明明能互补啊!”你看,当事人吵半天没结果,外人一句话就点醒梦中人。这不就是典型的“迷”在局里,“清”在局外嘛!
哎,咱再琢磨一下:为啥当事人总容易犯迷糊呢?说白了,情绪一上头就容易钻牛角尖。比如你玩游戏被队友坑了,气得想摔手机,可旁边看直播的观众却能冷静分析:“这波走位有问题啊!”——情绪滤镜一戴,真相立马糊成马赛克了喂!
不过话说回来,旁观者就绝对靠谱吗?倒也不一定。记得上回邻居家孩子选专业,七大姑八大姨个个说得头头是道,结果那孩子自己来句:“你们说的专业十年前就过气了好伐?”所以说啊,旁观者的“清”也得看信息量和专业度,别光听键盘侠瞎哔哔!
那咱遇到事儿该咋整呢?个人觉得可以学学“左右横跳”大法:先把自己抽离出来当回旁观者,再代入当事人视角想想。好比写作文卡壳的时候,把稿子晾半小时再看,立马能发现哪儿写得跟狗啃似的。这招可比死磕管用多啦!
最后唠叨一句:生活这场大戏里,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。遇到想不通的事,不妨对着空气喊一嗓子:“来人啊!快给我递个旁观者视角!”说不定就豁然开朗了呢?毕竟嘛,脑子转不过弯的时候,换个姿势看问题准没错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