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ěng yǎn páng guān
成语解释:冷:冷漠;冷淡;冷静;眼:目光;表情神态。以冷淡的眼光在一旁观看。形容置身事外;毫不动心地在一旁静观事态变化。
成语出处:宋 朱熹《答黄直卿》:“冷眼旁观,手足俱露,甚可笑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人的态度
繁体字形:冷眼旁觀
英文翻译:look coldly from the sidelines at
冷:1.温度低;感觉温度低(跟“热”相对):冷水。现在还不算冷,雪后才冷呢。你冷不冷?2.使冷(多指食物):太烫了,冷一下再吃。3.不热情;不温和:冷面孔。冷言冷语。冷冷地说了声“好吧”。4.寂静;不热闹:冷落。冷清清。5.生僻;少见的:冷僻。冷字。6.不受欢迎的;没人过问的:冷货。冷门。7.乘人不备的;暗中的;突然的:冷箭。冷枪。冷不防。8.比喻灰心或失望:心灰意冷。看到他严厉的目光,我的心冷了半截。9.姓。
眼:1.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。通称眼睛。2.小洞;窟窿:泉眼。炮眼。拿针扎一个眼儿。3.(眼儿)指事物的关键所在:节骨眼儿。4.围棋用语,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。5.戏曲中的拍子:二黄慢板,一板三眼。6.用于井、窑洞:一眼井。一眼旧窑洞。
旁:[páng]1.左右两侧:旁边。旁侧。旁门。旁出。旁听。旁若无人。2.其他,另外:旁人。旁的话。触类旁通。责无旁贷。旁证。旁白(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)。旁落。3.广,广泛:旁征博引。4.邪、偏:旁门左道。5.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:偏旁。竖心旁儿。[bàng]古同“傍”,靠。
观:[guān]1.看:观看。走马观花。坐井观天。2.景象或样子:奇观。改观。3.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:乐观。悲观。世界观。[guàn]1.道教的庙宇:道观。白云观。2.(Guàn)姓。
“冷眼旁观”这个词,乍一听有点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”的味道,但它的内涵其实更复杂。比如同事在会议上争执不休,你既不想站队,又想观察双方逻辑漏洞,这时候“冷眼旁观”就成了保护自己的盾牌。不过,这种态度真的能让人独善其身吗?
举个真实场景:小区楼下有人吵架,围观群众举着手机录像却无人劝架。这种“冷眼旁观”看似避免了麻烦,实际上可能纵容矛盾升级。但换个角度看,医生抢救病人时,家属情绪激动干扰治疗,这时候保持冷静观察、理性决策反而能救命。可见,同一个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。
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冷眼旁观?心理学研究发现,群体环境中责任分散效应会显著降低个人行动意愿。就像十字路口发生车祸时,越多人围观,主动报警的概率反而越低。但个体决策时,这种态度可能源于信息不全的谨慎,比如投资人面对股市波动时的观望姿态。
我个人认为,冷眼旁观不该被简单定义为冷漠或智慧。就像吃火锅时,有人急着夹滚烫的肉片,有人等它降温再享用——本质是风险偏好的差异。关键要区分“战略性观察”和“逃避性沉默”,前者需要敏锐判断力,后者可能演变成社会责任感缺失。
当遇到需要冷眼旁观的时刻,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我的介入能否改善局面?是否有更合适的人来应对?保持距离是否有助于看清本质?就像下棋时暂停落子观察全局,适时的“冷眼”反而能避免被情绪裹挟,做出更清醒的判断。
信息爆炸的时代,冷眼旁观正在成为一种稀缺能力。面对热搜新闻里的争议事件,急着表态可能陷入舆论漩涡,耐心等待事实浮现反而能避免被带节奏。但这不意味着永远作壁上观,就像冲浪者要把握起身的最佳浪头,关键在于找准介入的时机与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