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 jī xià hóu
成语解释:杀掉鸡来吓唬猴子。比喻惩罚一个;警戒其余。
成语出处: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53回:“俗话说的好,叫做‘杀鸡骇猴’,拿鸡子宰了,那猴儿自然害怕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殺鶏嚇猴
英文翻译:kill the chicken to frighten the monkey
杀:1.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:杀生。杀敌。杀鸡取卵。杀一儆百。2.战斗,搏斗:杀出重围。3.消减:杀风景。4.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:肥皂水杀了眼睛。5.收束:杀价。杀尾。6.勒紧,扣紧:杀车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:笑杀人。恨杀。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吓:[xià]使害怕:吓了一跳。别吓着孩子。[hè]1.恐吓;恫吓。2.表示不满:吓,怎么能这样呢!
猴:1.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外形略像人,身上有毛,多为灰色或褐色,有尾巴,行动灵活,好群居,口腔有储存食物的颊囊,吃果实、野菜、鸟卵和昆虫等。通称猴子。2.乖巧;机灵(多指孩子):这孩子多猴啊!3.像猴似的蹲着:他猴在台阶上嗑瓜子儿。4.姓。
你听说过"杀鸡吓猴"这个成语吗?它就像老师当众批评迟到的同学,其他学生马上调整坐姿一样。这个充满画面感的说法,到底在讲什么道理?
小张所在的设计公司最近出了件趣事:部门主管发现有人用打印机印私人文件,直接在晨会上点名批评。结果第二天,办公室打印量骤降30%。这种"处理个例警示全体"的做法,正是成语的现代职场版演绎。
为什么不用杀猴吓猴?其实古人早就想明白了:鸡比猴常见且成本低。就像小区物业公示乱扔垃圾的门牌号,远比挨家挨户说教有效。这种警示策略的精髓,在于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警示效果。
记得初中班主任的"红笔圈错法"吗?她总在作业本上用红笔圈出典型错误,我们为了不被画红圈,做题时自然加倍仔细。这种温和的警示,比罚抄课文更能激发自主性,可谓教育智慧的精妙体现。
从管理角度看,这个方法就像精准投放的广告。超市把临近保质期的酸奶摆在显眼处,既处理了库存又提醒顾客注意日期。不过要注意分寸,某连锁餐厅曾因过度公示员工失误,反而导致团队士气低落——警示就像辣椒,适量提味,过量伤身。
在我看来,现代人更倾向"训鸡导猴"的升级版。健身房将会员的体测进步做成光荣榜,用正面激励带动整体积极性。这种把警示转为正向引导的方式,或许更适合当下注重心理感受的社会氛围。
下次遇到需要群体管理的场景时,不妨想想这个古老智慧。无论是调整团队规则还是培养孩子习惯,关键要找到那只恰到好处的"鸡",让警示效应自然发生。毕竟,好的管理就像春风化雨,既达到目的又不留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