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 jī mǒ bó
成语解释: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。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1回:“一席话说的贾琏脸都黄了,在凤姐身背后,只望着平儿‘杀鸡儿抹脖子’的使眼色,求他遮盖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指赌咒的神态
繁体字形:殺鶏抹脖
英文翻译:Kill the chicken and wipe the neck
杀:1.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:杀生。杀敌。杀鸡取卵。杀一儆百。2.战斗,搏斗:杀出重围。3.消减:杀风景。4.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:肥皂水杀了眼睛。5.收束:杀价。杀尾。6.勒紧,扣紧:杀车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:笑杀人。恨杀。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抹:[mǒ]1.涂:涂抹。抹粉(喻美化或掩饰)。抹黑(喻丑化)。抹子(瓦工用来抹灰泥的器具。亦称“抹刀”)。2.揩,擦:抹拭。哭天抹泪。3.除去,勾掉,不计在内:抹煞。4.轻微的痕迹:“林梢一抹青如画”。一抹余晖。[mò]1.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:抹墙。抹石灰。2.紧靠着绕过去:抹头。抹身。3.用手指轻按,奏弦乐指法的一种。[mā]1.擦:抹桌子。2.按着向下移动、除去:抹不下脸来(碍于脸面或情面)。
脖:1.脖颈,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。2.某些像脖颈一样的东西:脚脖子。拐脖儿。
生活中哪些行为算得上“杀鸡抹脖”?举个真实场景:小王为了赶项目进度连续熬夜三个月,结果体检时查出心肌缺血。这就像给活鸡割喉放血求速死——表面上加速了工作进程,实则透支了健康根基。核心问题来了:为什么人们明知危害还这么做?答案往往藏在“即时反馈”的诱惑里,毕竟熬夜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立竿见影,而身体损伤却是温水煮青蛙。
菜市场里的摊贩故事更直白。老张见生姜价格暴涨,把留着做种的姜块全切了卖钱,结果第二年姜苗短缺被迫高价买种苗。这种“割今天的脖子解明天的渴”操作,本质上是用空间换时间的错误置换。当我们在职场抢着接超出能力的项目,在投资时孤注一掷押宝某个股票,其实都在复刻老张的逻辑陷阱。
有个反常识的观察:数字化时代让“杀鸡式决策”更易传播。就像直播间里“最后三件”的饥饿营销,刺激着观众为即时占有欲买单,事后却发现囤积的商品在储物间吃灰。这时候与其责怪商家套路,不如审视自己是否落入了“现在就要”的思维定式——这和抓着鸡脖子急于见血的冲动何其相似。
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精妙处在于画面联想。每当我准备用信用卡分期买新款手机时,眼前总会浮现刀刃抵住鸡脖子的寒光,这种具象化的警示比抽象说教管用得多。现代社会的“刀”未必是实物,可能是打折促销的红点提示,也可能是社交平台的点赞提醒,识别这些无形刀刃需要更敏锐的觉察力。
有位茶农的应对策略值得借鉴:他每年刻意保留1/3茶园不采摘,让茶树积蓄养分。这种“留白智慧”恰是破解杀鸡困局的钥匙。当我们处理工作deadline时,或许该学会在日程表里预设缓冲带;面对投资决策时,记得在账户里留好应急金。生存智慧往往藏在“不做”的选择里,而非“赶快做”的催促中。
下次遇见需要“快刀斩乱麻”的情境,不妨多问句:我是在解决问题,还是在制造新问题?就像老中医治急症讲究“通络不伤本”,真正高明的手段应该让鸡能继续下蛋,而不是急着见血封喉。时间河流从不为谁停留,但懂得控制收割节奏的人,终将在奔涌中站稳自己的礁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