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ái
  • ér
  • wǎng
  • fē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

成语解释: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。

成语出处: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往而不来,非礼也;来而不往,亦非礼也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分句;用于人际交往

繁体字形:來而不往非禮也

英文翻译:Come and not be rude

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意思
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往:1.去:徒步前往。2.向;朝:往东。往何处去?3.过去的:往日。
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
礼:1.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:婚礼。丧礼。2.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:礼节。敬个礼。3.礼物:送礼。献礼。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4.以礼相待:礼贤下士。5.姓。

也:1.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:孔子,鲁人也。非不能也,是不为也。2.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:何也?。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3.表示句中的停顿: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地之相去也,千有余里。4.姓。5.表示同样:水库可以灌溉、发电,也可以养鱼。6.单用或叠用,强调两事并列或对待:他会英语,也会法语。游客里面也有坐车的,也有步行的。7.叠用,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,结果都相同:你去我也去,你不去我也去。他左想也不是,右想也不是。8.用在转折或让步的句子里(常跟上文的“虽然、即使”等呼应),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:虽然雨下得很大,他也来了。即使你不说,我也知道(你说了,我知道;你不说,我也同样知道)。9.表示委婉:你也得对人宽容点儿嘛。这事儿也只好如此了。10.表示强调(有时跟上文的“连”字呼应):七八岁的孩子也学会电脑了。连爷爷也乐得合不拢嘴。

成语评论

来而不往非礼也”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换成大白话就是:别人对你好,你也得回应,否则显得不礼貌。比如朋友请客吃饭,下次你主动买单,这就是典型的“来而不往非礼也”。

这个成语的核心是什么?其实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平衡感。想象一下,同事帮你解决了工作难题,你顺手给他带杯咖啡表示感谢——这种“有来有往”的互动,不仅让对方感到被重视,也能让关系更持久。

在家庭场景里同样适用。比如表姐搬家时你帮忙打包,等你租新房时她主动借你家具。这种互相照应的模式,比单方面索取更让人舒服。有人可能会问:“如果对方不需要我的帮助怎么办?”这时候可以换个方式,比如在对方生日时送个小礼物,或者关键时刻给予精神支持。

职场中更需注意这个原则。部门领导给你争取了培训机会,你可以主动承担更多项目任务作为回报。这既不是讨好也不是交易,而是建立职业信任的基础。就像打羽毛球,总让一方捡球的话,这局球肯定打不下去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现代社会讲究“有效社交”。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在微信群抢红包时,只抢不发的人很快会被贴上“潜水专业户”的标签。这其实也是“来而不往”的现实投射——数字时代的社交礼仪正在重塑传统智慧。

最后想说,这个成语不是要人斤斤计较,而是提醒我们关注关系中的温度计。就像老家亲戚寄来土特产,你回寄城市点心,这种带着心意的互动,往往比物质价值本身更有意义。保持真诚的往来节奏,人际关系自然会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厚实。

来而不往非礼也的造句

  1. 造句 礼尚往来,来而不往非礼也。
  2. 造句 来而不往非礼也,小王给咱们送了这么多水果来,咱们也应给他送些东西去。
  3. 造句 来而不往非礼也,有恩不报非君子,收到我的信息吧,里面包含着我的情谊,我的挂念,我的祝愿,怎么样?今日感恩节,要感恩与我,回个信息做报答吧!
  4. 造句 第一百二十四章、来而不往非礼也。
  5. 造句 可是八万关宁铁骑啊!回去的能有一万吗?不过来而不往非礼也,他吃掉关宁铁骑我就把豪格给他送回去!
  6. 造句 你这黑货,坏我的好事,来而不往非礼也,我得不到,你也休想,我已经不想杀他了,现在我只想与你好好的打一场。
  7. 造句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,就是这个意思。
  8. 造句 来而不往非礼也,此时马格突然感觉自己不能行动。
  9. 造句 俗话说,来而不往非礼也,冲儿,我这有一套《百步穿杨无影指秘籍》送给你了,这是你爷爷珍藏的,你自己好好练吧,不明白的可以来问我。
  10. 造句 来而不往非礼也,晚辈也当出一剑,若前辈能接下晚辈这一剑,晚辈自行留下轻雨与双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