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bù sǐ,huó bù huó
成语解释:陷于困境,不知怎么办才好
成语出处:元·刘庭信《折枉令·忆别》曲:“正是好不好恶不恶的姻缘,正撞着死不死活不活的时节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僵持状态
繁体字形:死不死,活不活
英文翻译:To die or not to live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活:1.生存;有生命(跟“死”相对):活人。活到老,学到老。鱼在水里才能活。2.在活的状态下:活捉。3.维持生命;救活:养家活口。活人一命。4.活动;灵活:活水。活结。活页。活塞。5.生动活泼;不死板:活气。活跃。这一段描写得很活。6.真正;简直:活现。这孩子说话活像个大人。7.工作(一般指体力劳动的,属于工农业生产或修理服务性质的):细活。重活。庄稼活。干活儿。8.产品;制成品:出活儿。箱子上配着铜活。这一批活儿做得很好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活:1.生存;有生命(跟“死”相对):活人。活到老,学到老。鱼在水里才能活。2.在活的状态下:活捉。3.维持生命;救活:养家活口。活人一命。4.活动;灵活:活水。活结。活页。活塞。5.生动活泼;不死板:活气。活跃。这一段描写得很活。6.真正;简直:活现。这孩子说话活像个大人。7.工作(一般指体力劳动的,属于工农业生产或修理服务性质的):细活。重活。庄稼活。干活儿。8.产品;制成品:出活儿。箱子上配着铜活。这一批活儿做得很好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一件事做也不是,不做也不是,整个人像被卡在夹缝里动弹不得?这种“死不死,活不活”的状态,用成语“半死不活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。
举个真实例子:朋友小张最近总抱怨“项目推进像蜗牛爬”。领导既不给明确方向,又不叫停计划,整个团队每天重复无效劳动。这种既无法彻底放弃、又看不到希望的工作状态,活脱脱就是“半死不活的烂摊子”。
▍为什么我们会被困在这种状态?观察发现,这类困境往往源于决策缺失。就像手机卡在开机画面时,强行关机可能丢失数据,持续等待又耗费电量。生活中遇到类似处境,不妨自问:这个状态是否在消耗我的核心资源?比如时间、健康或情绪价值?
▍破局其实有诀窍去年接手社区改造项目时,我也陷入过类似困境。市政审批卡壳三个月,工程队天天在工地干耗。后来我们调整策略:白天用无人机测绘周边环境,晚上组织居民茶话会收集意见。看似停滞的时期,反而成为优化方案的黄金窗口。
这让我想到《反脆弱》里的观点:真正的抗压能力不是硬扛,而是学会在波动中获益。与其纠结“死不死活不活”的表象,不如把注意力转向“此时此地我能创造什么价值”。
▍现代人的生存智慧特别欣赏老裁缝王师傅的处世哲学。他的店铺夹在新商场和旧街区之间,既不盲目跟风网红装修,也不固守传统经营模式。每天雷打不动接待三位定制客人,其余时间教街坊改衣技巧。这种“半活跃状态”反而让小店在电商冲击下存活了二十年。
下次当你感觉陷入胶着状态时,记得按下思维重启键:眼前的困局或许正是培养应变能力的训练场。就像竹子遭遇强风时会暂时弯曲,但这种韧性恰恰是它百年不倒的秘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