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wú duì zhèng
成语解释:对证:核实。当事人已死,无法核对事实。
成语出处:元 无名氏《抱妆盒》第三折:“那厮死了,可不好了,你做的个死无对证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无法核对事实
繁体字形:死無對証
英文翻译:there was no testimony of witness after the conspirator passed away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对:1.回答:对答如流。2.向着;朝着:枪口对准敌人。3.对抗;敌对:对手。针锋相对。4.对待。例:对事不对人。5.正确;正常;相合:这话很对。神色不对。数目不对,还差一些。6.把两个东西放在一起比较,看是否相符合:校对。对表。7.使两个东西接触或配合:把破镜片对到一起。对榫。8.投合;适合:俩人很对脾气。对心思。9.成双的:对联。10.搀入(多指液体):对水。11.⑪介词。1.与“对于”用法基本相同,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:对你的建议,他很重视。2.对待:小王对他有意见。3.朝;向:对人民负责。
证:1.证明:证人。证实。2.凭证;证据:工作证。人证。3.中医对病人若干症状和体征的总称。如表证(发热、恶寒等)、虚寒证(怕冷、出虚汗、手脚冰凉等)。
“死无对证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关键证据或当事人消失,无法核实真相”。比如有人声称:“我爷爷当年借给邻居一笔钱,但借条丢了,邻居也去世了,现在真是死无对证。”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常见吗?答案是肯定的——许多纠纷都因证据缺失陷入僵局。
举个职场例子:同事A和同事B合作项目,A私下承诺帮B争取奖金,但最终未兑现。B质问时,A却反问:“你有聊天记录吗?谁能证明我说过这话?”这种场景下,口头承诺因缺乏书面证据成为“死无对证”的典型。人们为何容易陷入这种困境?往往因为信任代替了契约,或对突发变化预估不足。
再比如历史悬案。考古学家发现一处古代兵器库,但文献记载早已失传。有人推测是战争储备,也有人认为是祭祀用品。由于缺乏直接证据,两种观点都“死无对证”。这提醒我们:当代人记录事实时,多维度留痕能减少未来的争议空间。
有趣的是,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“死无对证”现象反而更值得警惕。比如某网红声称被品牌方违约,却因私下沟通未保留截图,最终维权失败。有人会问:数字时代不是更容易留存证据吗?实际上,海量信息反而让人忽视关键节点的存证,比如随手删除的聊天记录、未开启的录音功能。
个人认为,应对“死无对证”的最佳策略是“主动创造对证”。家庭内部借钱可以发条备注信息的转账;工作会议中的责任分工不妨用邮件确认;甚至朋友间的约定,也能通过“那我微信再发一遍备忘”来强化。这些举动并非不信任,而是对复杂人性与无常世事的基本尊重。
下次遇到重要事项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如果三年后需要复盘,现在的处理方式经得起推敲吗?”这种思维习惯,或许能让许多潜在的“死无对证”消弭于无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