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àng
  • shēn
  • zhī
  • suǒ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suǒ

成语解释:葬:埋葬。死了没有地方埋葬。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

成语出处:鲁迅《而已集·答有桓先生》:“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,倘一知道,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分句;用于诅咒别人

繁体字形:死無奘身之所

英文翻译:There is no place to die

死无葬身之所的意思
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
葬:泛指依照风俗习惯用其他方法处理死者遗体:火葬。海葬。
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
成语评论

死无葬身之所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挺吓人的,但它到底在说什么?举个例子:明朝有个忠臣因为得罪权贵被流放,临终前他苦笑着说:“我一心为国,最后却落得死无葬身之所。”这句话不仅道尽了他对现实的无奈,更暗示着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无法保全。你看,成语里的“葬身之地”其实是个隐喻——它讲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缺失,更是精神层面的彻底孤立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社会这么发达,真有人会‘死无葬身之所’吗?”去年媒体报道的独居老人案例就是答案。一位退休教师在家中离世三个月后才被发现,社区工作人员说:“他的儿女都在国外,连后事都是街道帮忙办的。”这种现代版的“死无葬身之所”,揭示的其实是人际关系断裂带来的深层危机。

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思考生命价值。我认识的一位殡葬从业者说过:“每年处理的无人认领骨灰中,有三成附带着未拆封的礼物,都是生前准备送人的。”这些被遗忘的礼物像沉默的注解,暗示着有些人在活着时就已经处在“精神上的无葬身之地”——他们与世界的联结脆弱得不堪一击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当代衍生出了新解。有个科技公司的CEO在行业论坛上说:“跟不上数字化转型的企业,终将死无葬身之所。”这种用法虽然跳脱了原意,却精准捕捉到时代焦虑。就像智能手机刚普及时,那些坚持用功能机的品牌,确实很快消失在市场洪流中。

说到根本,“死无葬身之所”的核心恐惧是什么?可能是对被彻底遗忘的抗拒。敦煌藏经洞里的无名画工,古希腊剧场未署名的剧作家,这些没有留下葬身之地的人,反而通过作品实现了另一种永生。这或许在暗示:真正的“葬身之所”,不在于坟墓的位置,而在于是否在他人记忆中留下痕迹。

最近看考古纪录片时突然想到:秦始皇陵至今未被完全发掘,某种意义上也算是“死无葬身之所”——世人皆知他的葬身地,却无人能真正触及。这种矛盾状态恰好说明,成语的内涵远比字面复杂,它既可以是悲惨境遇的写照,也可能成为某种特殊的历史注脚。

有个现象值得注意:在老龄化严重的日本,专门处理“孤独死”的清洁公司会帮逝者寻找生前痕迹。他们曾通过一张泛黄的照片,联系到逝者三十年未见的妹妹。这个温暖的故事告诉我们,所谓的“葬身之所”,有时候只需要一点点人间温度就能重新建立。

死无葬身之所的造句

  1. 造句 若让他们得势,怕是你我今晚便都死无葬身之所。
  2. 造句 凌大叔今日若果在此,叫你死无葬身之所。
  3. 造句 只消片刻,定叫你死无葬身之所。
  4. 造句 没错,皇帝即将退位,宫廷之内必有争斗!到时候,我们只静观其变!若是有人牵扯我鬼家,定叫他死无葬身之所!!
  5. 造句 宋剑!你欺人太甚!今日纵然你又通天本领,遁地之能,我也让你死无葬身之所!
  6. 造句 我已经派人回国向最近的卫所求援,可是这一来一回怕不是需要五六日,可能等援军赶到,我等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。
  7. 造句 那么,为了家人能够早一天露面,这些人只会选择一条路,那就是疯狂的去咬三联帮,让它死无葬身之所,彻彻底底的被消灭,他们的斗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