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
成语解释:死了没有地方埋葬。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。
成语出处:元 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楔子:“天那,可怜害俺一家,死无葬身之地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宾语、分句;含贬义
繁体字形:死無奘身之地
英文翻译:come to a bad end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葬:泛指依照风俗习惯用其他方法处理死者遗体:火葬。海葬。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“死无葬身之地”这个成语,常被用来形容人遭遇极其悲惨的下场,或是陷入无法挽回的困境。比如在历史故事中,我们可能读到:“他若执意背叛盟友,最终只会落得众叛亲离、死无葬身之地的结局。”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?其实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“死后无处安葬”,而是强调一种彻底失败且无人同情的状态。
有人问:为什么这个成语听起来充满绝望感?答案藏在它的使用场景中。比如现代职场中,员工可能会私下议论:“公司如果继续压榨员工,早晚会失去人心,甚至死无葬身之地。”此时成语的杀伤力并非来自诅咒,而是揭示一种因果逻辑——违背道义的行为终将导致孤立无援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偶尔也会被反向解构。比如在影视剧中,主角可能怒吼:“就算死无葬身之地,我也要揭穿这个阴谋!”此时它反而成了表达决心的载体。这种矛盾用法恰好说明,语言的意义往往由使用者的立场决定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警示作用大于字面恐怖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人性中对“尊严”的终极需求——哪怕面临绝境,人们依然渴望被承认、被记住。就像某位作家写道:“与其说害怕死无葬身之地,不如说恐惧活成无人问津的样子。”这种视角转换,让成语焕发出新的现实意义。
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“某企业因造假被全民抵制”的报道时,不妨思考:所谓“葬身之地”,本质上是否象征着社会接纳度?那些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,最终可能失去的不仅是物质基础,更是存在于他人记忆中的资格。这种文化隐喻,或许正是成语历经千年仍具生命力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