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ér fù sū
成语解释:复:又,再;苏:醒过来。死去了又活过来,形容生命不息
成语出处:宋·洪迈《夷坚丙志·九圣奇鬼》:“地狱百毒,汤镬锉硾,随索随见,鬼形糜碎,死而复苏屡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失而复得
繁体字形:死而復蘇
英文翻译:Death and recovery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复:1.重复:复写。复制。2.繁复:复姓。复叶。复音词。3.转过去或转回来:反复。往复。翻来复去。4.回答;答复:复信。敬复。电复。5.姓。6.恢复:光复。收复。复原。复婚。7.报复:复仇。8.再;又:复发。复苏。死灰复燃。无以复加。一去不复返。
苏:[sū]1.植物名(“紫苏”或“白苏”的种子,称“苏子”)。2.指须头下垂物:流苏。3.昏迷中醒过来:苏生。苏醒。死而复苏。4.缓解,解除:以苏其困。5.特指“江苏省”、“苏州市”:苏剧。苏绣(苏州的刺绣)。6.前“苏联”的简称。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“苏维埃”;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“苏区”。7.姓。8.同“噜”字“噜苏”。[sù]朝向:“苏刃者死”。
提到“死而复苏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植物枯黄后又重新抽芽的画面。比如老张家的那盆绿萝,冬天冻得叶子全黄了,他差点扔掉,结果春天浇了几次水,嫩绿的枝条居然从枯茎里钻了出来。这种自然现象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韧性——看似“死亡”的状态下,往往藏着再生的火种。
有人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具体生命体上吗?其实不然。去年本地倒闭的社区书店就是个例子。店主把空间改造成“图书咖啡+二手书漂流站”,周末还办读书会。原本冷清的门面现在天天坐满年轻人,连隔壁退休的王大爷都成了常客。这说明只要找到新思路,旧事物完全能焕发第二春。
再往大处看,传统文化复兴也是个典型。比如汉服运动,二十年前还被视作“过时的戏服”,如今已成为年轻人表达文化认同的载体。苏州的丝绸匠人把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剪裁,让千年工艺重新走上巴黎T台。这种复苏不是简单复制过去,而是让老技艺与新需求产生化学反应。
或许有人疑惑:失败过的项目真能重启成功?不妨看看智能手机发展史。2000年初的触屏设备因为技术不成熟被市场抛弃,但苹果公司在2007年抓住移动互联网机遇,用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。关键不在于“死过几次”,而在于能否在蛰伏期积蓄突破性的改变。
个人认为,“死而复苏”的本质是动态平衡。就像森林火灾后反而促进新树种生长,某些领域的暂时沉寂,实则是为创新腾出空间。当代社会变化加速,我们更要学会区分“真死亡”和“假性休眠”——前者需要及时止损,后者则值得耐心培育。毕竟连沙漠里的种子都能等来雨季,找准时机的复苏往往比强行坚持更有力量。
最后看个接地气的例子:我家楼下的早餐铺。疫情期间生意惨淡,老板改做半成品馄饨包冷链配送,反而打开了周边三公里的家庭市场。现在门店保留着,但主要收入来自线上。这个转变印证了那句话——复苏从来不是回到过去,而是用新形态延续核心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