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ér bù xiǔ
成语解释:指身虽死而言论、事业等长存。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古人有言曰:‘死而不朽,何谓也。’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事业永不磨灭
繁体字形:死而不朽
英文翻译:immortal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朽:1.腐烂:腐朽。2.衰老:老朽。
“死而不朽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换个角度想,它其实是在说一种超越生命长度的存在感。比如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,可能没想过它会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,但如今我们依然会对着这些巨石感叹:“几千年前的工匠,他们真的‘死而不朽’了。”
有人问:普通人也能“死而不朽”吗?当然可以。邻居王大爷在社区义务教书法二十年,他去世后,学生们把课堂搬到了社区活动室,现在墙上还挂着他写的“宁静致远”。一个人的精神如果被他人继承,就像接力赛的火炬,永远不会熄灭。
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里的张仲景吗?这位东汉医生写下《伤寒杂病论》时,大概没想到两千年后新冠肺炎期间,他的药方仍在被现代医学研究。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传承,正是成语最生动的注解——肉体会消亡,但智慧能穿越时代。
现代人如何实现“死而不朽”?或许不必追求惊天动地。我认识位程序员开源了自己写的代码库,现在全球开发者都在用这个工具包解决问题。就像往湖面扔石子激起的涟漪,好的创造会持续产生影响力,这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“不朽”?
有个有趣的现象:敦煌壁画上的供养人画像,那些无名画工通过画笔让自己“活”在了作品里。这提醒我们,专注做好热爱的事情本身,就可能在不经意间达成某种永恒。毕竟谁能料到,明朝工匠修故宫时多刻的那朵牡丹,会成为今人手机里的打卡热点呢?
最后想到个反常识的角度:追求不朽未必需要刻意为之。就像春种秋收的农夫,他们年复一年在土地里刻下的生命痕迹,早已通过金黄的麦浪延续至今。真正重要的,或许是我们选择用怎样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产生深度连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