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ér bù jiāng
成语解释:即使死了也不僵硬。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回:“古人有言:‘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。’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,较之平常仕宦人家,到底气象不同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坏势力等
繁体字形:死而不殭
英文翻译:Death without rigidity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僵:1.僵硬:僵尸。手脚都冻僵了。2.事情难于处理,停滞不进:大家一时想不出适当的话,情形非常僵。不要把事情弄僵了,以致无法解决。3.收敛笑容,使表情严肃:他僵着脸。
提起“死而不僵”这个成语,不少人会联想到某些看似消亡却仍有残留影响的事物。比如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倒闭,但原本的团队仍私下接项目维持运转——这算不算“死而不僵”?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核心在于旧体系的生命力尚未完全消散。就像枯树虽然主干腐朽,但地下的根系仍能输送养分,给新芽冒头的机会。这种状态往往出现在新旧交替的过渡期,既有对过去的留恋,也藏着未来的可能性。
在互联网行业尤其常见这种现象。某个过时的社交平台用户量暴跌,但核心用户群依然定期登录,仿佛在守候某种仪式感。我曾见过一个古早论坛,每月仍有几十条新帖子,发帖人大多是十五年前的注册用户。这种执着的坚守,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情怀余温?
换个角度看,“死而不僵”未必全是消极状态。就像某些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时,总会有年轻人重新发现其价值。去年在景德镇遇到个陶艺工作室,他们将青花瓷技艺与潮玩设计结合,让六百年的老手艺焕发新生。这种蜕变过程,恰恰印证了旧事物中蕴藏的再生能量。
但也要警惕其中的潜在风险。某些本该退出历史舞台的事物,若因利益牵扯强行续命,反而会阻碍创新。就像过度修剪的盆栽,看似维持形态,实则断绝了自然生长的可能。如何在保留精华与拥抱变化间找到平衡点,或许是每个转型期都要面对的课题。
观察街角的社区小卖部会发现有趣现象:尽管被连锁便利店包围,它们靠着代收快递、寄存钥匙等“人情服务”顽强存活。这种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,恰是“死而不僵”状态中最动人的部分——不是固执地拒绝改变,而是懂得在时代浪潮里找到自己的锚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