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ǐ jiān ér shì
成语解释:比肩:并肩;事:侍奉。肩并肩做事。指共事
成语出处:宋·苏轼《范增论》:“方羽杀卿子冠军,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,君臣之分未定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共事
繁体字形:比肩而事
英文翻译:Shoulder to shoulder
比:1.比较;较量:比干劲。学先进,比先进。2.能够相比:近邻比亲。坚比金石。演讲不比自言自语。3.比画:连说带比。4.对着;向着:别拿枪比着人,小心走火。5.仿照:比着葫芦画瓢(比喻模仿着做事)。6.比方;比喻: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。7.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,叫做它们的比,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: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。8.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: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。9.a)“一”加量词在“比”的前后重复,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: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。b)比较高下的时候用“比”,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“跟”或“同”。10.姓。11.紧靠;挨着:比肩。鳞次栉比。12.依附;勾结:朋比为奸。13.近来:比来。14.等到:比及。
肩:1.肩膀:并肩前进。2.担负;担任:身肩重任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事:1.事情:国事。公事。2.事故:出事。平安无事。3.职业:谋事。4.关系;责任:回去吧,没有你的事了。5.从事:大事宣传。6.侍奉;伺候:事亲。不事王侯。
说到"比肩而事"这个成语啊,咱们先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你瞅瞅隔壁老张和小王,他俩在社区开早餐店,一个负责和面,一个负责炸油条,这不就是典型的比肩而事嘛?哎,这时候有人可能要问:这和普通合作有啥区别?您可问着了!关键在于"比肩"二字,说明双方地位相当,就像咱常说的"平起平坐",谁也不比谁矮半截。
再来看个职场案例。上周我们部门搞项目,策划组和设计组的同事们那叫一个默契配合。你可能会好奇:这和普通团队协作有啥不同?嘿,这里头讲究可大啦!比肩而事强调的不是简单的分工,而是像拼图那样严丝合缝的协作。就像他们两组人,虽然专业不同,但每次开会都坐在同一排长桌上讨论,方案都是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状态。
有朋友要说了:现在都讲究效率,这种合作方式不会拖后腿吗?其实啊,老祖宗的智慧里藏着玄机。记得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周瑜联手抗曹那段吗?虽然他们各为其主,但在赤壁之战时那真是比肩而事的典范。这种模式厉害就厉害在能激发"1+1>2"的效果,就像两股麻绳拧成一股劲儿。
要说我个人的体会啊,现在很多初创公司反而更符合这种合作模式。前阵子参观了个创业团队,发现他们的工位都是环形摆放的。用创始人的话说:"咱们这儿没有领导席,谁有想法直接站起来就能说。"这种去中心化的协作方式,可不就是比肩而事的现代演绎嘛!
最后咱们再掰扯个容易混淆的概念。有人把比肩而事等同于"搭档",其实不然。搭档可能分主次,就像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。而比肩而事更像是双人自行车,两个人都得使劲蹬,少了一方就玩不转。下次看见合作默契的伙伴,不妨用这个成语夸夸他们,保准让人眼前一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