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o lí bù shuǎng
成语解释:毫:细毛;发:头发;爽:差错。形容一点不差。
成语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邑人》:“呼邻问之,则市肉方归。言其片数斤数,毫发不爽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形容一点不差
繁体字形:毫釐不爽
英文翻译:there is not the slightest error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厘:1.(某些计量单位的)百分之一:厘米。厘升。2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毫等于1厘,10厘等于1分。b)质量或重量,10毫等于1厘,10厘等于1分。c)地积,10厘等于1分。3.利率,年利率1厘是每年百分之一,月利率1厘是每月千分之一。4.整理;治理:厘定。“釐”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爽:1.明朗;清亮:秋高气爽。神清目爽。2.轻松;舒服:凉爽。身体不爽。3.直率;痛快:豪爽。爽直。4.差错;违背:爽约。屡试不爽。
“毫厘不爽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生活中其实处处能找到它的影子。比如裁缝用软尺量客户腰围时,卷尺上的数字必须和实际尺寸完全吻合——差一毫米都可能让裤子穿不上。这时候师傅常说:“做衣服讲究的就是毫厘不爽,尺寸准了人才精神。”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这个成语要强调“毫厘”这么小的单位?其实这就像现代人用电子秤称黄金,0.1克的误差就意味着几百块钱的差价。去年我家装修时,水电工在排线时若把插座位置装偏两厘米,电视墙的装饰板就盖不住电线槽。这种细节处的精准,恰恰是专业与业余的分水岭。
记得有次参观航天展览,工程师指着火箭燃料阀门说:“这里每个零件的公差必须控制在千分之一毫米,毫厘不爽不是高标准,而是保命线。”这番话让我突然明白,成语里的“爽”字不是指痛快,而是“差错”的古义。就像炒菜放盐,多一粒少一粒可能毁掉整盘菜。
不过凡事也有两面性。我邻居张叔是位老木匠,他总说:“精确固然重要,但有些手工活需要留点呼吸的余地。”这话让我想到,追求毫厘不爽时也要看具体场景。就像给孩子量身高,用卷尺量到毫米反而不如目测更显温情。
现在很多年轻人用手机导航时,软件能精确显示“前方23米右转”,这种科技带来的确定性确实让人安心。但有趣的是,当我问00后表弟这个成语的意思,他第一反应是:“就像游戏里的暴击伤害计算,差1点数值就打不死BOSS嘛!”你看,时代在变,但追求精准的人性始终相通。
最后想到个冷知识:明代工匠修建故宫时,用糯米灰浆砌墙,每块砖的尺寸误差不超过发丝粗细。这种执着造就了屹立六百年的建筑奇迹。或许毫厘不爽不仅是技术标准,更是匠人精神的千年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