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āng
  • shān
  • zhī
  • hè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āng shān zhī hèn

成语解释:江山:山川,山河,疆土。痛恨祖国河山沦亡敌手

成语出处:唐·陈熙晋《骆侍御传》:“万里烟波,举目有江山之恨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丧国

繁体字形:江山之恨

英文翻译:Hatred of rivers and mountains

江山之恨的意思

江:1.大河:长江。珠江。黑龙江。2.(Jiāng)指长江:江汉。江淮。江南。江左。3.姓。
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恨:1.仇视;怨恨:仇恨。恨之入骨。2.懊悔:悔恨。遗恨。

成语评论

江山之恨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常用来形容对国家兴亡或故土变迁的深切遗憾。比如,我们可以说:“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‘王师北定中原日’,字字透露出对收复山河的执着,却也藏着难以言说的江山之恨。”这里的关键在于,它不单是个人情绪,更承载着历史洪流中的集体记忆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江山之恨和普通的遗憾有什么区别?”举个例子就明白了——如果弄丢最爱的钢笔叫“遗憾”,那看到环境污染导致童年清澈的河流消失,可能就是某种“江山之恨”。后者往往牵扯到更宏大的时空背景,像是时代巨轮碾过的痕迹。

有趣的是,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依然能找到影子。比如纪录片导演拍摄冰川消融时,镜头里既有壮美风光,也暗含着对生态变迁的无力感。这种矛盾情绪,本质上和古人面对山河破碎时的慨叹一脉相承。个人的力量在自然或历史面前显得渺小,但正是这种渺小中的坚持,反而让情感更加动人。

我常想,江山之恨或许不该被看作纯粹的消极情绪。就像考古学家发现古城遗址时,既会为文明消逝而叹息,也会因发现历史密码而振奋。这种复杂的交织,反而提醒我们:与其沉溺于失去的痛苦,不如在铭记中寻找前行的力量。毕竟今天的每个选择,都可能成为后人眼中的“江山故事”。

下次读到“山河无恙”这样的祝福语时,不妨多品一品字里行间的重量。从古至今,人们对于脚下土地的牵挂从未改变,变的只是表达方式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或许正是中华文化最坚韧的纽带——它让八百年前的月光,依然能照亮今人脚下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