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 shì jīng bāng
成语解释:济:拯救,救助;邦:国家。拯救人世,治理国家
成语出处:明·屠隆《彩毫记·知畿引退》:“此行指望济世经邦,谁想竟成画饼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治理国家
繁体字形:濟丗經邦
英文翻译:To help the world and the country
济:[jì]1.过河;渡:同舟共济。2.救;救济:接济。缓不济急。3.(对事情)有益;成:无济于事。假公济私。[jǐ]1.济水,古水名,发源于今河南,流经山东入渤海。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。今河南济源,山东济南、济宁、济阳,都从济水得名。2.姓。
世:1.时代:近世。当世。2.人的一生:一生一世。3.一代传一代的:世医。世交。4.指有世交关系的:世叔。5.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:第十五世孙。6.世界;社会:举世无双。公之于世。7.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。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。
经:[jīng]1.(旧读jìng)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(跟“纬”相对):经纱。经线。2.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:经脉。经络。3.经度:东经。西经。4.经营;治理:经商。整军经武。5.上吊:自经。6.历久不变的;正常:经常。不经之谈。7.经典:本草经。佛经。念经。十三经。8.月经:行经。经血不调。9.姓。10.经过:经年累月。几经周折。这件事是经我手办的。经他一说,我才知道。11.禁(jīn)受:经不起。经得起考验。[jìng]织布之前,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,来回梳整,使成为经纱或经线:经纱。
邦:1.国:邦交。友邦。邻邦。2.姓。
“济世经邦”这个词听起来挺高大上的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就是既有能力治理国家,又能造福社会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的诸葛亮,一边帮刘备打天下,一边推广农耕技术、兴修水利,这就是典型的“济世经邦”案例——既管大事,又顾民生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普通人跟这个词有关系吗?”当然有!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家做公益的同时推动科技创新,像用清洁能源技术减少污染,既赚钱又解决环境问题。这种“两手抓”的模式,不就是现代版的济世经邦吗?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到个问题:为什么历史上济世经邦的人物容易被记住?或许因为他们的行动同时满足两个刚需——既维持社会秩序,又创造实际价值。就像唐朝的魏徵,敢直言进谏整顿吏治,也参与制定《唐律疏议》保障百姓权益,这种“硬规矩+软关怀”的组合拳,到今天都值得学习。
不过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现在年轻人更愿意用具体行动践行这个理念。比如我认识个程序员,白天写代码,晚上在社区教老人用智能手机。他说:“治国太远,但帮身边人解决问题也算经邦吧?”这种从小处着手的思路,反而让济世经邦变得更接地气。
再往深想一层,济世经邦其实是个动态概念。三十年前可能是修桥铺路,现在可能是建立数据安全体系;过去重视粮食产量,如今关注碳中和。就像种树,前人栽的是实体梧桐,我们栽的可能是数字时代的“信息防护林”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当我们在说“经邦”时,是否过分强调宏大叙事?其实社区志愿者整理共享单车、医生下乡义诊,这些碎片化的善意积累起来,何尝不是构建理想社会的砖瓦?济世经邦从来不是单选题,而是无数个“既...又...”的叠加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