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niè
  • ér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niè ér bù yú

成语解释:涅:黑泥;渝:改变。用涅染也染不黑。比喻品格高尚,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

成语出处:唐·陈子昂《周故内供奉学士怀州河内县尉陈君硕人墓志铭》:“非淳人淑士,其谁能涅而不渝哉?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性格

繁体字形:篞而不渝

英文翻译:Nirvana and perseverance

涅而不渝的意思

涅:1.可制黑色染料的矾石。2.染黑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渝:1.改变(多指态度或感情):始终不渝。坚贞不渝。2.重庆的别称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涅而不渝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即使经历重重考验,依然保持本心、毫不动摇。比如,有人可能会说:“老张在职场摸爬滚打二十年,面对诱惑始终坚守原则,真是涅而不渝的代表。”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强调“经历磨难后的坚持”?其实,这正是成语的精妙之处。试想,如果一个人从未遇到挑战就声称自己“坚定”,这种坚定或许缺乏说服力。就像一块玉石,只有经过雕琢才能展现真正的价值——成语中的“涅”字,正是用火烧制的过程比喻现实的锤炼。

生活中哪些场景适合用这个词呢?不妨看个例子:社区里那位义务教孩子书法的退休教师,风雨无阻坚持了十年。邻居感慨道:“王老师这份热忱,真是涅而不渝。”这里既点出了时间跨度,又突出了在困难中(比如身体劳累、无人理解)的坚持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:现代人似乎更习惯用“不忘初心”这类表达,而“涅而不渝”反而显得更厚重。这或许反映了语言演变的趋势——简洁直白的表达逐渐取代了部分文言词汇。但恰因如此,恰当使用这类成语反而能让表达更具层次感,就像给白话文绣了道金边。

有人疑惑:这种坚持会不会显得固执?关键在于“渝”字。成语本意是“不改变本质”,而非拒绝所有调整。比如创业者面对市场变化调整策略,但始终坚守产品质量,这同样是涅而不渝的体现。真正的坚守,应当如水般灵动,而非如石般僵硬。

观察身边那些“涅而不渝”的实例,会发现它们往往带有温度。可能是街角开了三十年的修表摊,可能是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的专注,也可能是普通人日复一日对善意的坚持。这些具体而微的坚持,比宏大叙事更能触动人心,也让我们看到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鲜活演绎。

语言就像流动的河床,成语则是沉淀的卵石。当我们用“涅而不渝”描述那些静默的坚守者时,不仅是在传承文化,更是在为平凡的光辉赋形。或许下次看到坚持晨练的邻居、认真做早餐的摊主,我们都能从这个成语里找到新的理解视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