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 wén qiǎo hé
成语解释:深文: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;劾:揭发罪状。以巧妙手段,罗织罪名,陷人于罪
成语出处:《周书·苏绰传》:“今之从政者不然。深文巧劾,宁致善人于法,不免有罪于刑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深文巧劾
英文翻译:Impeachment by sophistication
深:1.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(跟“浅”相对,2.—3.同):深耕。深山。这院子很深。4.深度: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。这间屋子宽一丈,深一丈四。5.深奥:由浅入深。这本书很深,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。6.深刻;深入:深谈。影响很深。7.(感情)厚;(关系)密切:深情。两人的关系很深。8.(颜色)浓:深红。深绿。颜色太深。9.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:深秋。夜已经很深了。10.很;十分:深知。深信。深恐。深表同情。深有此感。11.姓。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巧:1.心思灵敏,技术高明:巧干。能工巧匠。他的手艺很巧。2.(手、口)灵巧:心灵手巧。他嘴巧,学谁像谁。3.恰好;正遇在某种机会上:恰巧。偏巧。凑巧。巧遇。来得真巧。我一出大门就碰到他,真巧极了。4.虚浮不实的(话):花言巧语。5.姓。
劾:揭发别人的罪状:弹劾。
“深文巧劾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绕,但拆开来看其实很有意思。字面上是“用严密的条文和巧妙的手段弹劾他人”,但实际指的是“给人罗织罪名”。比如有人上班迟到五分钟,同事却写邮件给老板说:“该员工无视考勤制度,长期缺乏责任心,建议扣除年终奖”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深文巧劾”。
为什么人们要用这种弯弯绕的方式攻击别人?其实背后往往藏着利益冲突或情绪积累。就像小区业主群里,有人嫌邻居养狗太吵,不直接沟通,反而在群里@物业:“根据《物业管理条例》第三章第五条,建议对屡教不改的住户采取法律手段。”这种用规章制度包装个人情绪的行为,本质上也是“深文巧劾”。
有个真实案例:某公司项目组内斗,A同事悄悄收集B同事三个月内所有工作邮件,专门挑出其中三处标点错误,在部门会上提出“职业素养存疑”。这种小题大做的操作,表面上合规合理,实际却是借题发挥——这时候我们就能说:“他这是深文巧劾啊!”
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?有个实用建议:先判断对方是“真讲理”还是“假合规”。比如朋友聚会有人总拿“健康饮食指南”批评你多吃了一块蛋糕,可以说:“咱们今天先聊感情,营养学留着明天请教?”既化解尴尬,又提醒对方注意分寸。
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现代社会的“软冲突”。现在大家说话越来越讲究“政治正确”,但有些人把这种谨慎变成了伤人工具。就像用天鹅绒包着刀片,看似温柔实则锋利。其实沟通的关键在于坦诚——与其费心编织罪名,不如直接说句“你这样做让我不舒服”。
最后看个反例:电视剧里清官审案时,发现证据链存在漏洞,主动说:“律法如尺,当量事实而非揣测。”这种拒绝深文巧劾的态度,反而赢得了百姓掌声。或许这就是成语给我们的启示:规则该是守护公平的盾牌,不该成为伤人的暗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