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īng tiān bái rì
成语解释:大白天。
成语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醒来!清天白日,却怎的这等酣睡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大白天
繁体字形:清天白日
英文翻译:broad daylight
清:1.洁净;清澄。与“浊”相对:清波。2.清楚;明白:分清敌我。说清道理。3.查点:清仓。4.寂静:清幽。5.尽;完;一点不留:清除。6.不贪污:清廉。7.朝代名(1644—1911)。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1616年(明万历四十四年)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。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。1644年明亡,清世祖爱新觉罗·福临入关,定都北京,逐步统一全国。1911年(清宣统三年)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,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白:1.像霜或雪的颜色(跟“黑”相对)。2.光亮;明亮:东方发白。大天白日。3.清楚;明白;弄明白:真相大白。不白之冤。4.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;空白:白卷。白饭。白开水。一穷二白。5.没有效果;徒然:白跑一趟。白费力气。6.无代价;无报偿:白吃。白给。白看戏。7.象征反动:白军。白区。8.指丧事:白事。9.用白眼珠看人,表示轻视或不满:白了他一眼。10.姓。11.(字音或字形)错误:写白字。把字念白了。12.说明;告诉;陈述:表白。辩白。告白。13.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:道白。独白。对白。14.指地方话:苏白。15.白话:文白杂糅。半文半白。
日:1.太阳:日出。日落。2.指日本:日圆。日语。3.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;白天(跟“夜”相对):日班。日场。日日夜夜。夜以继日。4.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;一昼夜;天:今日。明日。改日再谈。5.用于计算天数:十日。多日不见。6.每天;一天天:日记。日产量。日新月异。生产日有增加。经济日趋繁荣。7.泛指一段时间:往日。来日。昔日。8.特指某一天:假日。生日。国庆日。9.姓。
“青天白日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晴朗的天空和明亮的太阳,常用来形容事情公开、光明正大。但现实中,为什么有些行为明明发生在众目睽睽下,却依然有人视而不见?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考试时,后排同学偷偷翻书,监考老师却低头玩手机。这时你会想:“青天白日下作弊,老师不管吗?”其实,成语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——公开的环境是否一定能约束行为?答案未必。阳光能照亮角落,却未必能照进人心;规则的存在,还需执行者的主动维护。
再比如社区公告栏贴满防疫通知,但总有人不戴口罩聚集聊天。有人质疑:“通知写得青天白日,为什么还有人违规?”这里暴露了另一个现实:信息透明≠行为自觉。就像路口的红绿灯,再显眼也需要行人主动遵守。
我个人观察到,现代社会的“青天白日”更多指向信息透明度。比如企业财报公开、政务数据上网,这些举措让暗箱操作的空间变小。但就像成语本身的矛盾性——再晴朗的天也可能有云层遮挡,绝对的“无影灯”式监督仍是个理想目标。
试着换个角度思考:当老人摔倒在人来人往的街头,为什么“青天白日”反而成了部分人绕道而走的借口?这时成语的隐喻更值得玩味——光明环境放大了人性的选择,有人上前搀扶,有人加快脚步,同样的阳光下,照见的是不同的价值观。
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成语不仅是场景描述,更是对人性与规则的试探。它提醒我们,建立公开环境只是第一步,培养主动践行的意识才是关键。就像打扫房间,窗户擦得再亮,若不愿动手整理,杂物依然会堆积成山。
下次看到“青天白日”这个词,不妨问问自己:如果我是阳光下的观察者,会如何行动?当每个人都成为规则的守护者而非旁观者,成语里的理想状态才可能真正落地生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