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ù mǔ yí tǐ
成语解释:人是父母所生,指自己的身体
成语出处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祭义》:“身也者,父母之遗体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自身
繁体字形:父母遗体
英文翻译:Remains of parents
父:[fù]1.父亲:父子。老父。2.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:祖父。伯父。舅父。[fǔ]1.老年男子:田父。渔父。2.同“甫1”3.姓。
母:1.母亲:母女。老母。母校。2.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:祖母。伯母。姑母。姨母。舅母。3.属性词。(禽兽)雌性的(跟“公”相对):母鸡。母牛。这头驴是母的。4.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:这套螺丝的母儿毛了。5.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:工作母机。失败乃成功之母。6.姓。
遗:[yí]1.遗失。2.遗失的东西:路不拾遗。3.遗漏:遗忘。补遗。4.留下:遗迹。遗憾。不遗余力。5.专指死人留下的:遗容。遗嘱。遗著。6.排泄大小便或精液(多指不自主的):遗矢。遗尿。遗精。[wèi]赠与;送给:遗之千金。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“父母遗体”这个成语究竟是什么意思?它其实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的观念。比如当人们劝年轻人别熬夜时,可能会说:“你的身体是父母给的,总得好好珍惜吧?”这种说法把健康管理和孝道联系在了一起。
为什么古人对身体如此看重?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古代,保持身体健康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智慧。有个有趣的例子:古代官员丁忧守孝期间,若因过度悲伤而病倒,反而会被认为“不孝”——因为损伤父母给予的身体,本质上违背了孝道初衷。
现代人该如何理解这种观念?我曾见过一位健身教练这样鼓励学员:“你流的每滴汗,都是对生命最好的感恩。”这种将传统理念转化为积极生活态度的做法,既保留了文化精髓,又符合当代价值观。
这种思想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?看看医院体检中心排起的长队就知道了。越来越多人开始明白,管理健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让家人安心的方式。有个朋友戒烟时就说:“想到孩子闻二手烟,突然就戒掉了。”这种代际责任感,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。
有趣的是,现代科技反而让这种观念有了新载体。运动手环记录步数,健康APP提醒作息,这些工具本质上都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守护“父母遗体”。就像古人用《黄帝内经》养生,今人用智能设备管理健康,形式虽变,珍视生命的本质从未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