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ī
  • bā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ù mǔ zhī bāng

成语解释:指祖国。

成语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微子》:“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指祖国

繁体字形:父母之邦

英文翻译:one 's mother country

父母之邦的意思

父:[fù]1.父亲:父子。老父。2.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:祖父。伯父。舅父。[fǔ]1.老年男子:田父。渔父。2.同“甫1”3.姓。

母:1.母亲:母女。老母。母校。2.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:祖母。伯母。姑母。姨母。舅母。3.属性词。(禽兽)雌性的(跟“公”相对):母鸡。母牛。这头驴是母的。4.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:这套螺丝的母儿毛了。5.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:工作母机。失败乃成功之母。6.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邦:1.国:邦交。友邦。邻邦。2.姓。

成语评论

父母之邦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如同父母一样的国家”,但实际使用时究竟如何体现?举个例子: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,面对威逼利诱仍写下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正是对父母之邦的赤诚写照。这里不禁要问:为何用“父母”形容国家?答案藏在情感联结里——就像孩子天然依恋父母,这种归属感超越了地理概念,成为精神层面的根。

现代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表达?一位留学生放弃海外高薪回国创业时说:“父母之邦给了我文化基因,现在轮到我把新技术带回来。”这引出一个新问题:“父母之邦”和“家乡”有何区别?其实前者更强调精神传承,比如这位创业者并非回到出生地,而是选择为祖国科技发展出力,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层面的反哺。

普通人如何实践这种情怀?疫情期间社区志愿者王阿姨的话很实在:“看着街坊们平平安安,就像照顾自家孩子。”有人疑惑:这种小事也算守护父母之邦?其实成语内涵正在于此——当无数个体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行动,便构成了支撑社会的毛细血管网络。

个人认为,“父母之邦”在当代有了新维度。它不仅是地理坐标,更可以是文化共同体。比如海外华人通过传播汉语维系情感纽带,这种跨越时空的联结,恰恰证明文化认同比地域概念更具生命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守护文化根基不等于固步自封,就像树木扎根越深,枝叶越能向阳光舒展,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之道或许就藏在这个成语的智慧里。

父母之邦的造句

  1. 造句 欧洲,而不是英国,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.
  2. 造句 明国终究是父母之邦,人之常情啊,那你又是怎么入广宁军,还做了孙得功的手下?
  3. 造句 之风气,国民爱恋父母之邦,如无以死固守之念,虽有公私法律,国将一日无存。
  4. 造句 但我如今为着父母之邦忧心,方寸已乱,且容今后思量。
  5. 造句 臧文仲居蔡,山节藻棁,何如其知也?我们首先要了解的,臧文仲是孔子父母之邦——鲁国的大夫,为臧孙氏,名辰。
  6. 造句 据司马迁《史记》中记载,当初齐国发兵要攻打鲁国,鲁国是孔子的母国,父母之邦就要陷入战争,孔子很着急,想不出来要派谁出去游说。
  7. 造句 出乎其类,拔乎其萃,不容于尧舜之世;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,何必去父母之邦。
  8. 造句 凡炎黄子孙,自当顾落叶归根之情,怀狐死首丘之念,以兴父母之邦!
  9. 造句 但是既然都是一样的人,那人生的道理也是一样相通的,也有自己的父母之邦,也要遵循一样的………
  10. 造句 此外,他为人刚正不阿,得罪*贵,多次遭到贬谪,却绝不离开父母之邦,所谓“虽遭三黜,不去故国;虽荣三公,不易其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