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ǎo
  • zhī
  • sh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ī jiǎo zhī shì

成语解释: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、夹击敌人的态势,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
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32回:“公子元列营于左殿,公子商人列营于朝门,相约为犄角之势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战争或局势

繁体字形:犄角之勢

英文翻译:The power of horns

犄角之势的意思

犄:〔犄角〕a.兽角,如“牛犄角”;b.棱角,如“桌子犄角儿”;c.角落,如“墙犄角儿”。

角:[jiǎo]1.牛、羊、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:牛角。犀角。2.形状像角的;物体边缘相接的部分:菱角。桌子角。3.数学上指由一点发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。4.中国辅币名。一元的十分之一。5.古时军中吹的乐器:号角。6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[jué]1.竞赛:角斗。2.角色:名角儿。主角儿。3.古代盛酒的器物。4.古代五音(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)之一。相当于简谱的“3”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势:1.势力:权势。人多势众。仗势欺人。2.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:来势。势如破竹。3.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:山势。地势。水势汹涌。4.政治、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:局势。大势所趋。5.姿态:手势。姿势。6.雄性生殖器:去势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听过“犄角之势”这个词?它原本是军事术语,指军队分兵两路形成夹角、互相配合的进攻方式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,诸葛亮派赵云和魏延分头包抄敌军,就像两只牛角一样把敌人卡在中间,让对方顾头顾不了尾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犄角之势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打仗的场景里吗?其实在生活中也能找到例子。比如两家奶茶店开在马路两侧,一家主打果茶一家专注奶盖,看似竞争实则互补,反而带旺了整条街的人气。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,不正是商业版的“犄角之势”?

我观察到现代职场里也存在类似智慧。市场部和产品部就像企业的两只“角”,前者向外拓展客户,后者向内打磨产品。去年我们公司推出智能手表时,市场部提前三个月造势,产品部同步优化续航能力,新产品上线当天就破了销售纪录。这种双向发力比单打独斗高效得多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犄角”要真正形成合力,关键在协同而非对抗。就像踢足球时前锋左右穿插跑位,如果两人只顾自己射门,反而会挤占进攻空间。去年社区垃圾分类推行时,物业和志愿者分头入户宣传,结果两拨人讲的分类标准不一致,反而让居民更迷糊——这提醒我们:方向一致才能形成有效配合。

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,“犄角之势”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智慧。不论是战场布局还是商业决策,把力量放在能相互呼应的位置,往往能产生1+1>2的效果。下次遇到需要多线并进的挑战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——找准支点,让不同方向的力量形成共振。

犄角之势的造句

  1. 造句 公元1038年十月,元昊称帝,夏遂与辽结成犄角之势,威胁着宋西北边陲的安全。
  2. 造句 攻其一寨,必有二寨来援,形成犄角之势。
  3. 造句 我与监军当分兵驻扎,互为犄角之势。
  4. 造句 袁霸一出手,三道气劲形成三股旋风,呈犄角之势想萧元合围。
  5. 造句 三大剑客与街中几人恰成犄角之势,灰衣乡农庞璞有些不自然的低了低头,倒是孔缇和邓禹子大喇喇反瞪过去,毫不在意大司马府剑客的赫赫威名。
  6. 造句 陈正通、徐绍宗率步骑三万驻扎青林山,与冯惠亮部成犄角之势;并在梁山连铁锁以断长江水路,西岸筑堡垒,东岸筑却月城,延袤十余里,以拒唐军。
  7. 造句 方平与萱萱一听,精神一振,立刻手持弓箭,呈犄角之势分开,奔入林中。
  8. 造句 诸葛瑾也因此竹篮打水一场空,没能得到荆州兵权,与诸葛亮在秦川形成伐魏的犄角之势。
  9. 造句 正在撕扯着狼群的派查克立刻卫护到杰斯当身边,烈风和暴风也和派查克成犄角之势。
  10. 造句 北满、东满、南满抗匪,抢占了易守难攻的山区地带,形成互为犄角之势,又已倚仗苏俄拥有飞机、大炮、战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