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ìng rǎn gāo huāng
成语解释:见“病入膏肓”。
成语出处:元·范居中《金殿喜重重·秋思》套曲:“真个崔张不让,命该凋丧,险些病染膏肓,此言非妄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事物或人
繁体字形:病染膏肓
英文翻译:regarded as hopeless
病:1.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:疾病。心脏病。他的病已经好了。2.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不正常状态:他着了凉,病了三天。3.害处;私弊:弊病。4.缺点;错误:语病。通病。5.祸害;损害:祸国病民。6.责备;不满:诟病。为世所病。
染:1.用染料着色:染布。印染。2.感染;沾染(疾病、坏习惯、嗜好等):传染。染病。3.中国画笔墨技法之一。
膏:[gāo]1.脂肪,油;肥肉:焚膏继晷(guǐ)。2.糊状的东西:牙膏。药膏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在常温时为固体、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。可分为内服膏、外贴膏、外敷膏:益母草膏。狗皮膏。紫草膏。4.肥沃:膏壤。[gào]1.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,使润滑:膏车。2.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:膏笔。
肓:古指人体内心脏下膈膜上的部位。
成语"病入膏肓"常被误写为"病染膏肓",它原指疾病侵入人体心尖脂肪与膈膜之间,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救治。这个成语源自《左传》,记载扁鹊发现蔡桓公病情时说的"疾在腠理""在骨髓"等诊断,最后断言"司命之所属,无可奈何"。
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这个成语?比如公司经营不善时,若决策层拒绝改革:"董事会明知市场变化,却固守传统模式,真可谓病入膏肓"。这比直接说"无法挽救"更生动,暗含早期不重视导致恶果的意味。
为何要用膏肓比喻严重程度?古代医学认为膏肓是药力难达之处,这个生理认知转化为文化隐喻非常巧妙。就像现代人说"系统底层bug",用技术概念作比喻,古今同理。
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当代仍有警示价值。去年朋友公司忽视用户投诉,最终口碑崩塌的经历,完美诠释了"病入膏肓"的过程——初期的小问题不处理,就会像滚雪球般恶化。这提醒我们定期做"健康检查",无论是身体还是事业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常被误用在非生命体场景。比如"河道污染已病入膏肓",虽不合原义,但约定俗成的用法反而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。就像"互联网瘫痪"这类拟人化表达,让抽象概念更易理解。
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自问:这是否属于"膏肓之疾"?若答案是肯定的,可能需要转换思路而非强行治疗。就像中医讲究"治未病",预防总比补救容易。保持这种清醒认知,或许能帮助我们避免陷入真正的绝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