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āo
  • huāng
  • quán
  • shí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āo huāng quán shí

成语解释:膏肓:胸鬲之间,比喻难治的病症。形容热爱山林泉水已成为很难改变的癖好,指隐居不愿做官

成语出处:明·洪应明《菜根谭》:“无膏肓泉石之癖,而常自醉酒耽诗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
繁体字形:膏肓泉石

英文翻译:Gaobai spring stone

膏肓泉石的意思

膏:[gāo]1.脂肪,油;肥肉:焚膏继晷(guǐ)。2.糊状的东西:牙膏。药膏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在常温时为固体、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。可分为内服膏、外贴膏、外敷膏:益母草膏。狗皮膏。紫草膏。4.肥沃:膏壤。[gào]1.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,使润滑:膏车。2.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:膏笔。

肓:古指人体内心脏下膈膜上的部位。

泉:1.泉水:温泉。矿泉。清泉。甘泉。2.泉眼。3.钱币的古称:泉币。4.姓。
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
成语评论

膏肓泉石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其实它描述的是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深入骨髓,就像疾病深入膏肓一样难以改变。举个例子:老张退休后搬到山里住,每天清晨观云、傍晚听泉,儿女笑他“膏肓泉石”,他却说:“这才是治好了我一辈子的‘城市病’。”
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热爱和普通的喜欢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不可逆性”。比如明代画家沈周,他拒绝朝廷征召,在太湖边画画终老。别人觉得他放弃功名太可惜,他却认为“山水已入膏肓”,这种选择不是权衡利弊,而是发自本心的必然。

现代人还能理解这种情感吗?我曾在黄山遇到位摄影师,他连续七年拍摄同一块岩石的光影变化。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时,他指着岩缝里新长出的青苔说:“你看,这块石头每天都是新的。”这种细微处的痴迷,或许就是当代版的“膏肓泉石”。

有趣的是,这种痴迷往往会产生意外价值。苏州园林的造园家计成,当年若没有“泉石膏肓之癖”,就不会留下《园冶》这样的传世著作。就像现在有些年轻人沉迷养多肉植物,最初只是爱好,后来竟发展出新的种植技术。

当然,任何事物过度都可能带来困扰。有位朋友痴迷观星,有次为拍银河在零下20度的山顶守了整夜,结果冻感冒半个月。但他说:“当看到相机里的星轨时,觉得细胞都在发光。”这种带着痛感的快乐,或许正是“膏肓泉石”的魅力所在。

最后想说的是,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能对某些事物保持“病态”般的专注,未尝不是种幸运。就像陶渊明归隐时写的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,当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“膏肓之处”,或许正是触摸到生命本真的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