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huāng zhī jí
成语解释:指不可医治的绝症。
成语出处: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绝症
繁体字形:膏肓之疾
英文翻译:An incurable disease
膏:[gāo]1.脂肪,油;肥肉:焚膏继晷(guǐ)。2.糊状的东西:牙膏。药膏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在常温时为固体、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。可分为内服膏、外贴膏、外敷膏:益母草膏。狗皮膏。紫草膏。4.肥沃:膏壤。[gào]1.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,使润滑:膏车。2.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:膏笔。
肓:古指人体内心脏下膈膜上的部位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疾:1.病:疾病。2.痛苦;疼痛:关心群众的疾苦。痛心疾首。3.痛恨:疾恶如仇。4.快;迅速;猛烈:疾走。疾风。
“膏肓之疾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抽象?其实它最早出自《左传》,原指病入膏肓、难以医治的绝症,后来常被用来比喻问题严重到无法挽回的地步。比如有人长期熬夜、饮食不规律,导致身体出现严重问题,医生可能会摇头说:“这已经是膏肓之疾,必须彻底改变生活习惯才能缓解。”
那么问题来了——为什么“膏肓之疾”能成为流传千年的成语?或许是因为它精准捕捉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。就像公司里积压多年的管理漏洞,表面看似正常运转,实则暗藏危机。有位创业者曾感慨:“部门间的推诿扯皮早就是膏肓之疾,现在想改革就像给高速行驶的火车换轮子。”这种比喻让抽象问题变得鲜活可感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在当代生活中有了新解读。比如面对全球气候变化,环保专家会说:“塑料污染已成为生态系统的膏肓之疾。”但不同于古代的悲观宿命论,现代人更倾向积极应对。某环保组织负责人就提出:“只要从现在开始行动,再顽固的膏肓之疾也有转机。”这种转变恰好体现了成语与时俱进的活力。
有人认为“膏肓之疾”这个词自带消极色彩,我倒觉得它更像面警示镜。就像家里漏水的水管,刚开始只是渗水时不处理,最终可能导致墙体霉变。生活中很多问题本可以在萌芽阶段解决,却因为拖延演变成“膏肓之疾”。或许成语真正想提醒我们的,是培养见微知著的洞察力。
下次遇到棘手难题时,不妨先判断这是否真是“膏肓之疾”。有个朋友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很有意思:她把每个矛盾按轻重缓急分类,用绿色标签标记“可调节”,黄色标注“需重视”,只有极少数标为红色“膏肓级”。这种分类法让她在复杂关系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节奏。
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,成语也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意。当我们说“膏肓之疾”时,既可以是严肃的危机预警,也可以化作幽默的自嘲——比如笑称自己的拖延症是“写作人的膏肓之疾”。重要的是保持解决问题的勇气,毕竟再深的顽疾,也怕持之以恒的良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