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ào yuè qiān lǐ
成语解释:范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。形容月光皎洁,天气暗和。
成语出处: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长烟一空,皓月千里,浮光耀金,静影沉璧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描写景物
繁体字形:皓月千裏
英文翻译:with bright moonlight
皓:1.白;洁白:皓首。明眸皓齿。2.明亮:皓月。3.姓。“暠”
月:1.月球;月亮:月食。月光。赏月。2.计时的单位,公历1年分为12个月。3.每月的:月刊。月产量。4.形状像月亮的;圆的:月琴。月饼。5.姓。
千:1.数目。十个一百。2.比喻很多:千锤百炼。3.“秋千”的“千”。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提到“皓月千里”,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一幅静谧的月夜图:银白的月光洒满原野,天地间仿佛被清辉连成一片。这个成语既传递视觉上的广阔感,又暗含心境的开阔。比如在散文中可以这样运用:“他独自站在山巅,望见皓月千里,云海翻涌,忽然觉得胸中块垒尽消。”这样的描述不仅渲染环境,更暗示人物情绪的变化。
成语的核心是什么?“皓月”强调月光的纯净明亮,“千里”则突出空间延伸感。二者结合,既描绘自然景象的壮美,也常被借喻为胸怀坦荡或局势明朗。例如在历史故事中:“两国谈判后,边境局势如皓月千里,百姓终得安宁。”此处用月光普照象征矛盾的化解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依然鲜活。某品牌新能源车广告这样写道:“驾驶舱全景天窗开启时,夜色如皓月千里涌入车内。”将传统意境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。个人认为,这类活用让古典词汇焕发新生,证明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使用。
如何区分近义成语?相较于“月明星稀”侧重客观环境描写,“皓月千里”更具主观情感投射。试比较两个场景:中秋夜家族聚餐时“皓月千里照庭院”,强调的是团聚的温馨;而“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”则更多孤寂苍凉之感。细微差别中藏着汉语的精准魅力。
在儿童教育领域,教师常用具象化教学。比如让学生画“皓月千里”,有的孩子画出银色田野,有的画出月光下的城市天际线。这种开放性诠释恰如其分——月光既能覆盖古老村落,也能拥抱现代文明,正如文化传承需要在守正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。
观察社交媒体会发现,年轻群体正在赋予成语新场景。某游戏主播解说时提到:“这波团战打完,地图视野像皓月千里全亮了!”将战略优势可视化。语言如水,总会流向需要它的地方。或许未来某天,我们会在火星探测器的命名中见到“皓月千里号”,让古老诗意照耀星际探索的新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