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xiàng
  • zhī
  • sh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pí xiàng zhī shì

成语解释:皮相:从表面看。指仅看外表不察内情、见识肤浅的人

成语出处:西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一卷:“牧者曰:‘子乃皮相之士,何足语姓字哉!’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鄙视

繁体字形:皮相之士

英文翻译:superficial person

皮相之士的意思
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
相:[xiāng]1.互相:相像。相识。相距太远。不相上下。2.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:实不相瞒。好言相劝。3.姓。4.亲自观看(是不是合心意):相亲。相中。[xiàng]1.相貌;外貌:长相。聪明相。可怜相。狼狈相。2.物体的外观:月相。金相。3.坐、立等的姿态:站有站相,坐有坐相。4.相位。5.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,每个绕组叫做一相。6.相态。7.观察事物的外表,判断其优劣:相马。8.姓。9.辅助:吉人天相。10.宰相:丞相。11.某些国家的官名,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。12.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:傧相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士:1.古代指未婚的男子。2.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。3.士人:士农工商。4.军人:士兵。士气。5.某些国家军人的一级,在尉以下:上士。中士。下士。6.指某些技术人员:医士。护士。技士。助产士。7.对人的美称:烈士。勇士。女士。8.姓。

成语评论

皮相之士”这个词,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其实它说的就是那种只看表面、不究本质的人。举个例子:公司新来的领导上任后,立马要求全员穿西装打领带,认为“形象就是效率”,结果团队士气反而下滑——这种只关注外在形式的管理者,就是典型的“皮相之士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们容易成为“皮相之士”?其实这和大脑的“节能模式”有关。就像我们刷短视频时,往往根据封面图就决定是否点开,这种快速判断的习惯迁移到生活中,就容易形成“三秒定好坏”的思维定式。
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邻居张阿姨总夸女婿“开宝马、住别墅”,却从不过问他的性格品行。直到两人闹离婚,她才意识到房子车子不能当饭吃。这种用物质条件代替人格评价的行为,也是“皮相之士”的生动写照。

有趣的是,在互联网时代,“皮相思维”反而被某些行业刻意放大。比如直播行业里,经纪公司会花三个月培训主播的表情管理,却只花三小时讲解产品知识。这种本末倒置的操作,本质上就是把观众都预设成了“皮相之士”。

我个人观察发现,越是信息爆炸的环境,越需要警惕成为“皮相之士”。就像挑选书籍时,与其盯着精装封面,不如认真读两页序言;认识新朋友时,少问“做什么工作”,多聊“最近在读什么书”。这些细微的转变,都能帮助我们穿透表象,触摸到更真实的世界。

有个现象值得玩味:博物馆里的青铜器,刚出土时布满铜锈,看着平平无奇,但经过专业清理后,那些千年纹路才重现光彩。人和事何尝不是如此?给彼此多点时间,多点耐心,或许就能避免成为匆匆忙忙的“皮相之士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