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ù bù xiá jiē
成语解释:暇:闲暇;接:接收。可看的东西太多;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。
成语出处:清 郑燮《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》:“见其扬翬振彩,倏来倏往,目不暇给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令人后
繁体字形:目不暇接
英文翻译:too many things for the eye to see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暇:没有事的时候;空闲:无暇兼顾。自顾不暇。
接:1.靠近;接触:邻接。接近。交头接耳。2.连接;使连接:接电线。接纱头。这一句跟上一句接不上。3.托住;承受:接球。书掉下来了,赶快用手接住。4.接受:接见。接待。接电话。接到来信。5.迎接:到车站接人。6.接替:接任。谁接你的班?7.姓。
“目不暇接”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?先看一个例子:走进夜市,烤串、糖画、灯笼摊……各种摊位挤满街道,让人目不暇接。这里的“目不暇接”生动描绘了视觉信息过多的状态,眼睛根本看不过来。
有人会问:“这和‘眼花缭乱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两者侧重点不同。比如在花展现场,牡丹、月季、绣球同时绽放,这时候用“目不暇接”强调种类繁多;而当灯光秀的激光束突然扫过夜空,更适合用“眼花缭乱”形容瞬间的视觉冲击。
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写现代生活场景。上周坐高铁时,窗外飞速掠过的青山、稻田、城镇像快速切换的电影画面,这种流动的视觉体验让我真切感受到什么叫“目不暇接”。比起单纯说“景色很多”,用成语能让文字立刻鲜活起来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反着用。有位摄影师朋友说:“我拍星空时故意让镜头虚焦,银河的光点连成流动的线条,反而比清晰可见的繁星更让人目不暇接。”这说明视觉刺激不一定是数量多,动态变化同样能产生类似效果。
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适配度。比如描述博物馆文物陈列,说“青铜器、玉器、瓷器让人目不暇接”很合适;但要是说“考试题目让我目不暇接”,这就明显用错了场景——题目太多带来的应该是压力,而非视觉上的丰富体验。
观察发现,这个成语正在被年轻群体赋予新用法。游戏直播里常听到“这操作秀得我目不暇接”,虽然偏离了原意,但恰好反映出信息时代人们对高强度视觉刺激的适应能力。语言本就是流动的,或许未来词典里会增加这样的引申义。
下次遇到值得记录的视觉盛宴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它像给文字装了个广角镜头,能瞬间拓宽读者的想象空间。记住关键点:强调眼睛接收信息的密度,而非单纯的数量多,这样用起来既准确又有画面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