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bù xiá bǎo
成语解释:暇:空闲。没有空好好吃饭。形容整日忙碌,连吃饭也没空。
成语出处:宋·司马光《进五规状·保业》:“当是之时,食不暇饱,寝不遑安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终日操劳
繁体字形:食不暇飽
英文翻译:too busy to have a decent meal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暇:没有事的时候;空闲:无暇兼顾。自顾不暇。
饱:1.吃足了。与“饿”相对。2.足;充分:饱经忧患。3.满足:以饱眼福。
“食不暇饱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”,常用来形容生活节奏快、压力大的状态。比如,一个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可能会说:“最近项目赶进度,天天开会到深夜,真是食不暇饱。”这时他表达的不仅是时间紧张,更是对高强度工作的无奈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‘食不暇饱’而不用‘忙得不可开交’?”其实,这两个词虽然都描述忙碌,但前者更聚焦于“生存需求被压缩”的困境。比如一位单亲妈妈边工作边照顾孩子,连煮碗面的时间都得挤出来,这种“食不暇饱”背后是责任与现实的拉扯。
再举个有意思的例子:学生备考时常常抱怨“复习到饭都凉了也顾不上吃”。这种场景里,“食不暇饱”既是对当下状态的描述,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待——现在的拼命是为了将来能更从容地生活。这种矛盾感让成语有了更立体的表达空间。
个人认为,现代人频繁使用这类成语,侧面反映了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感。但换个角度看,“食不暇饱”也能成为激励自己的契机。比如创业者熬夜加班时,不妨提醒自己:“现在虽然食不暇饱,但至少在为热爱的事情奋斗。”这种思维转化,或许能让忙碌变得更有意义。
最后需要留意的是,长期“食不暇饱”可能透支身心健康。就像农民耕作讲究“休耕养地”,人的生活也需要张弛有度。偶尔放慢脚步好好吃顿饭,或许能让人在快节奏中找到新的平衡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