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ù bù gǒu shì
成语解释:眼睛不随便乱看。形容为人正派。
成语出处:明·李贽《卓吾论略》:“吾大人何如人哉?身长七尺,目不苟视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为人正派
繁体字形:目不苟視
英文翻译:be entirely absorbed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苟:1.姑且;暂且:苟安。2.草率;随便:一丝不苟。3.文言连词。如果;假使:苟不教,性乃迁。4.姓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“目不苟视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目光专注、不随意乱看的状态。比如:“会议上,他全程目不苟视地盯着投影屏幕,认真记录每一个数据。”这种场景既体现了专业性,也传递出对工作的重视。
问题来了:这个成语只能用于严肃场合吗?其实不然。一位老匠人打磨玉器时“手稳心静,目不苟视”,展现的不仅是技术专注,更是一种艺术追求的生活态度。它既可以形容职场中的严谨,也能描绘生活中全情投入的瞬间。
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,“目不苟视”反而成了稀缺品质。地铁里常见人们低头刷手机,若有人全程专注阅读纸质书,倒显得格外醒目。这种对比恰好印证了成语的现实意义——专注力本身就是种可贵的修养。
有人问:和“目不转睛”有什么区别?细微差别在于,“目不苟视”更强调行为的庄重与得体,比如医生问诊时应做到“目不苟视”,既体现专业又维护患者尊严;而“目不转睛”更多是描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,比如孩子看动画片时的状态。
最近在咖啡厅见过这样的画面:年轻设计师修改方案时,把晃动的吊坠项链塞进衣领,这个下意识的“目不苟视”动作,比言语更生动地诠释了何为心无旁骛。可见真正的专注,往往会外化成自然的行为细节。
当我们在谈论“目不苟视”时,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管理注意力这个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。保持适当的视线管理,不仅能提升效率,更是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尊重——这或许就是这个古老成语给数字时代的重要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