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ù bù jiàn jié
成语解释: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。比喻人无自知之明
成语出处:先秦 韩非《韩非子 喻老》:“臣患智之如目也,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目不見睫
英文翻译:lack of self-knowledge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睫:睫毛,眼睑边缘的细毛:目不交睫。
“目不见睫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容易看到别人的问题,却忽视自己的不足。举个例子:公司会议上,小李滔滔不绝地批评同事工作不细致,却没注意到自己提交的方案里错别字连篇。这种“手电筒照人不照己”的情况,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见?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容易陷入这种认知盲区?心理学实验发现,当人们观察他人时,大脑会优先激活分析判断区域;而自我反思时,却需要调动更复杂的认知资源。就像用手机拍别人只需点快门,给自己拍照却要找角度调滤镜,认知成本的差异造成了“双重标准”。
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事:有个产品经理反复强调用户体验,却坚持使用复杂的后台系统。直到新来的实习生把操作流程录屏发到工作群,他才恍然大悟。这说明我们需要的不是自我否定,而是建立有效的自我观察机制,就像给思维装上“行车记录仪”。
现在很多人喜欢用社交平台的点赞数衡量自身价值,这其实加剧了“目不见睫”的现象。我习惯每个月做次“认知体检”,用三个问题梳理思路:最近哪些决策是情绪驱动?什么行为模式在重复出现?别人给我的反馈是否存在共性?这种定期校准,比突然的顿悟更有效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当镜子出现后,人类的自我认知产生了质的飞跃。或许我们应该给自己准备更多“思维镜子”——可以是坦诚的朋友,可以是日记本,甚至是AI分析工具。毕竟看清睫毛的位置,才能更好地理顺视线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