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ù bù jǐ shì
成语解释:给:供给。眼睛来不及观赏。形容景物又美又多
成语出处:宋·周邦彦《汴都赋》:“沉沙栖陆,异域所至,殊形妙状,目不给视,无所不有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美景等
繁体字形:目不給視
英文翻译:Not to see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给:[gěi]1.交付,送与:给以。送给。献给。2.把动作或态度加到对方:给他一顿批评。3.替,为:给大家帮忙。4.被,表示遭受:房子给火烧掉了。5.把,将:请你随手给门送上。[jǐ]1.供应:供给。补给。给养。自给自足。2.富裕,充足:家给人足。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“目不给视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眼前的事物太多、变化太快,眼睛根本看不过来。比如你第一次走进一个大型科技展,屏幕上跳动的数据、空中悬浮的3D投影、来回穿梭的机器人,瞬间让人感觉“眼睛罢工了”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目不给视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眼花缭乱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两者都形容视觉上的冲击,但“目不给视”更强调数量或速度超出承受能力。比如菜市场早市刚开张,摊主们哗啦啦摆出几十种蔬菜,红的辣椒、绿的黄瓜、紫的茄子同时闯入视线,这时候用“目不给视”比“眼花缭乱”更能体现“看不过来”的紧迫感。
生活中哪里会遇到这种情况?想象你打开短视频平台,手指刚滑过萌宠视频,下一秒弹出美食教程,紧接着又是新闻热点——这种信息轰炸的状态,用“目不给视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“看不过来”其实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丰富性,关键是要学会筛选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。
有人担心:“现在大家都用手机,这个成语会不会过时?”我倒觉得恰恰相反。比如最近去看沉浸式艺术展,360度环绕的动态画面配上实时交互装置,观众连眨眼都觉得浪费时间。这种新时代的体验,反而让“目不给视”有了更生动的应用场景。
最后分享个小观察:每次路过书店的畅销书架,五颜六色的封面争着跳进眼睛,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第一次走进糖果店的经历。这种“甜蜜的负担”,或许就是“目不给视”藏在现代生活中的温柔提醒——世界很精彩,但不必强迫自己全部装进眼里。